•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政治局缘何强调经济工作要稳中求进?

2016-12-10 08:34 来源:南方网 李盈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7年经济工作,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对指导明年经济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关键领域工作取得突破。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达到6.7%。国际知名学者认为,在世界主要经济体表现平平的今年,中国仍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高达39%的贡献率。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更是重大。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速度稳住了,才能稳定市场预期,才能提振发展信心,为新常态下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赢得空间。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持续稳步发展,就是得益于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更应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保持社会稳定前提下推进关键领域工作取得突破。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中国经济不仅要保持稳定增长、继续做大,更要提高质量效益、着力做强。必须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政策思路,发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蕴含的巨大潜力,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的创新,使创新驱动成为发展的新引擎。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合经济发展“核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决策部署。筑梦中国,必须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当前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指出:“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6.7%,在巨大下行压力下对世界经济增量贡献仍然达到了30%左右。要拉动经济增长,就必须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完善法治建设,改善投资环境,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开放领域。

  一手抓结构性改革,一手抓补齐民生短板。“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事实上,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民生改善。这就需要我们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必须继续做好各项民生工作,在脱贫脱困、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取得新的成绩。

  在2016年这一“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稳”的基础得到巩固,“进”的态势趋向有力,正在为世界发展注入着强劲的“中国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筑梦“十三五”,各地区各部门就必须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摆上重要位置,坚持稳中求进,勇于改革创新,在新起点上开拓新局面,在新常态下迈上新台阶。(南方网李盈)

  【延伸阅读】政治局会议还传递了哪些信号?


图表: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2017年经济发展六大信号 新华社记者 卢哲 编制


  信号一:明确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重要原则

  会议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对指导明年经济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关键领域工作取得突破。

  十八大以来,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将稳中求进作为工作总基调。

  “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从经济领域提升到治国理政重要原则的高度,是在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各方面发展特点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覆盖全方位工作的基本原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

  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指出,稳中求进要为经济筑底创造条件。坚持稳中求进,核心是稳政策、稳预期。宏观政策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用稳定的政策稳住市场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实现经济筑底企稳,不能急于求成,要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

  会议要求,要继续做好各项民生工作,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张立群说,稳中求进,一条底线就是民生要稳,不论改革还是发展,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民生。明年要继续下大力气落实精准就业、精准扶贫等保民生工作,做好社会政策托底。

  信号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入“深化之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会议明确,2017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响攻坚战。“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绝非一日之功,正因其推进难度大、短期难见效,更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和战略定力。”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说。

  会议要求,明年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

  “明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特点在于‘深化’二字,改革的本质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这需要时间。”张立群说。

  推动五大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突出重点,与相关领域改革有机结合,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王一鸣认为,去产能要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去库存要以化解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为重点,去杠杆要分阶段有序推进,降成本要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补短板重在补“软件”短板。


  信号三:加快推进一批基础性关键性改革

  破解发展难题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助力。会议提出,明年要加快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基础性关键性改革,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明年一些关键性的重大市场化改革绝不能放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说。

  彭森认为,包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在内,一系列重点领域改革必须取得突破可持续性进展,从而增加有效的制度供给。

  “经济运行更加健康、平稳、可持续,关键要有体制机制保障,需要一些重点和关键领域改革坚定不移推进下去。”张立群说,全面深化改革已到深水区,涉及很多重大利益的调整。把握好稳和进的关系,对于顺利推进各方面改革至关重要。

  信号四:大力振兴实体经济

  会议提出,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专家指出,经济下行压力之下,资本“脱实向虚”令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更多挑战,会议释放提振产业发展的重要信号。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说,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做好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

  “振兴实体经济主战场在制造业,关键在存量,核心是创新。”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说,除了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更重要的是用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不可忽视的是,一些资金“脱实向虚”,扰乱实体经济信心。姚洋认为,破解这一问题,需要鼓励多种形式的金融创新,让老百姓有更多稳定的投资渠道,引导资金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专家建议,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15,还需要诸多综合改革措施配套,包括财政资金的支持和引导。


  信号五:加快研究建立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2017年房地产市场动向备受关注。会议提出,明年要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发展不能只靠一时的应急政策,关键要解决内火,完善制度建设。”中国房地产估价师和房地产经纪人学会副会长柴强说,建立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关键要处理好住房消费和投资、房地产和经济增长、存量房和增量房之间的关系。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认为,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关键要稳定市场预期,减少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行为。从此次会议看,下一步应加快住房制度、土地供应制度、住房金融体系、房地产税收制度、房地产市场规制、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制度建设,以长效机制引导市场稳预期。

  信号六:多举措释放扩大开放积极信号

  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如何加大开放力度?会议提出,明年要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完善法治建设,改善投资环境,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开放领域,积极吸引外资。

  “这意味着明年中国将以更快步伐更深融入世界。”张立群说,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助于夯实自己的增长基础,也在共商共建共享中为促进世界经济恢复良好发展态势做贡献。

  “会议把积极吸引外资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传递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积极信号。”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说,一系列举措通过对外开放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与国外投资者实现互利共赢。

  “当前我国吸引外资已超越了过去靠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的阶段,而转向更多依靠优良的投资环境和完善的法治建设。”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投资研究部主任刘英奎说。

  刘英奎认为,虽然我国对外投资规模已超过吸收外资规模,但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发达国家仍然具有技术管理优势,我国仍需要通过积极吸引外资汲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新技术制造业、高附加值服务业,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记者韩洁、安蓓、陈炜伟、林晖、张辛欣、刘红霞)

  (稿件来源:新华社)

编辑:仲清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