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用环境权重变化引导政绩考核

2017-02-22 09:13 来源:南方日报 子 长

  “动真格”“倒逼效应可期”“给所有负有生态监管责任的官员上了一套生态文明紧箍咒”……自去年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及国家发改委等制定的配套指标体系中,大幅提升环境考核项目权重、降低GDP考核权重以来,新要求既给了外界无限期待,也触发了又一轮舆论话题。与绝大多数乐观者不同的是,日前一些专家指出,就眼下情况来看,绿色考核指标“具体到操作层面统计难度还是比较大”,尚需进一步论证和完善。

  按照与《考核办法》配套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资源利用权重占29.3%,环境治理权重占16.5%,环境质量权重占19.3%,生态保护指标权重占16.5%,增长质量权重占9.2%,绿色生活权重占9.2%。看起来只是数字上的加减变化,但仔细考察新指标体系的出台不难发现,其与党中央、国务院此前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及“十三五”规划《纲要》等实际是一脉相承的。由此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变化不能也不应该仅仅理解为是为了应对灰霾天气、大气重污染等环境问题,而是一种发展理念上的根本变化,即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质量。

  对主政一方的官员来说,解读这一考核体系的变化,应该突出重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相比于速度,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经历了改革开放近40年的积累之后,增长方式和结构必须转换,这不仅是因为原有的发展模式面临着瓶颈,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即“资源开发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单纯讲经济效益的,而是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协调”。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如何已经变为一种政治责任。《考核办法》明确提到,考核结果将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因此,不但要及时调整发展思路,而且要切实重视、落实。

  应该看到,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虽然直接指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以及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但落脚点在“突出公众的获得感”上。所以,要让新考核体系真正成为倒逼的力量,既要在内容的设定上,聚焦公众关注的焦点,下大力气治理灰霾天气、大气重污染这样的首要难题,同时也要在考核的评价中重视公众意见,让公众表达的真切感受和满意度,成为反馈“获得感”的重要途径。在《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中,“公众满意程度”已作为指标之一,但其具体权重却未予明确。对此,应该在未来的具体操作中进一步细化,从而强化公众获得感对考核的约束力。

  最后,还要进一步强化考核的公开透明度。过往经验和教训表明,任何考核最后都要具体到量化的指标上,存在着“数字游戏”的风险。这两年频频出现的环保监测数字“造假”就是典型。一方面,上级部门在不断加大监测执法力度,但另一方面数据造假问题却依然难断其根。固然,事情本身存在一个过程,但更重要的则在于公开,而不是单纯依赖层层上报。这需要从立法上加大对造假者的惩处力度,更需要将考核结果放在阳光之下,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质疑。因此,生态环境占目标考核权重的提升,是可喜又关键的一步,但要沿着这条路走得更远,则不仅是考核内容,还需要考核方式方法的调整跟进。

  (原标题:用环境权重变化引导政绩考核

编辑:庄媛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