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在获得感

2018-03-08 08:45 来源:南方日报 张东锋

  针对冬春季流感相对高发,“家庭医生”是否能发挥更大作用?如何破解“签而不约”?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家庭医生”成了一大热门话题。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葛明华建议,加快医保支付改革,加快建立基层医疗服务人才保障机制,从制度机制上发力,保护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更好落实。

  实现“病有所医”,是十九大报告作出的庄严承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加上放开二孩政策催生的小型“婴儿潮”等因素,从人口结构上扩大了整个社会的医疗服务需求。作为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重要改革措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推出,目的是改变以医院和疾病为中心的模式,转而以人为中心,面向社区和家庭,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并为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奠定基础。2016年国家医改办的1号文件,就是《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足见国家层面的重视。

  看到代表委员对“家庭医生”的讨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去年底的那则遭到部分网民吐槽的“我国超过5亿人有家庭医生”报道。国家卫计委后来回应说,虽然全国签约人数已经完成任务目标,但是签约服务的推进还不平衡,服务质量仍有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吐槽者“和自身感触相去甚远”的观感,也突出了这项改革亟待破解的获得感问题。如何让人民群众“签了愿意约”,切切实实感受到改革的成果?除了制度机制的建立完善外,近年蓬勃发展的“移动医疗”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统计显示,目前行业领头的“移动医疗”服务平台,虽然签约医生仅30万,但用户已有8600万,日均咨询问题数27万,这样的活跃度令人印象深刻。

  人民群众求医问诊,落脚点是健康。无论是“家庭医生”,还是“移动医疗”,人们选择向谁求助,归根结底无非就是看谁更管用。以此来审视“家庭医生”改革,签约人数、覆盖范围固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但应该牢牢抓住的还是服务质量。站在问诊者的立场,比照“移动医疗”,“家庭医生”接下来至少要重点从两个层面抓好服务质量建设:一是响应速度,二是问题解决率。提高了这两项指标,也就增加了“家庭医生”的吸引力。再从改革的推进上说,一些签约居民之所以缺少向“家庭医生”问诊的意愿,无非是对其作为新生事物还没有足够的信任。这种情况下,与其过度强调覆盖范围的“面”,倒不如先做好“点”的建设,即针对重点人群的健康需求,先行试点做出特色,从而形成带动效应。

  有人大代表提到,很多地方一名全科医生及团队(基本上是一名护士和一名公共卫生人员)平均签约居民近1000名,全年几无休息日的情况较普遍。基层医疗服务人才有限,很可能是制约服务质量的首要因素。解决这一难题,加快建立基层医疗服务人才保障机制是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正如一些人大代表建议的那样,不妨“开源”,即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市场化,开放私人诊所、民营医院等社会资本进入,并实行家庭医生注册定期更换制,强化签约居民的选择权和评价权。其实“移动医疗”在这方面已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来自全国各地的注册医生中,用户既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又可以根据咨询效果作出打分甚至打赏激励。这种优胜劣汰的约束机制,倒逼了服务质量的提升。

  总之,让人民群众认可“家庭医生”,关键是围绕他们的现实需求做好文章,同时把赋予签约居民的体制内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差异化政策,同现代技术支撑的灵活激励机制恰当对接起来,从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

  (原标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在获得感
编辑:刘建维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