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今古齐观】粽子

2018-06-15 11:36 来源:南方网 田东江

  过两天就是端午节了。粽子,是端午节的节令食品。前几年,关于粽子的话题集中在“天价”与否,嚷了好几年,如今总算平息了。广东省食药监局日前抽检了广州、肇庆生产的130批次的粽子,仅有1个批次不合格,也呈现了可喜的一面。

  从前我在京郊顺义县那个三县(顺义、通县、三河)交界的村庄生活时,都是自家动手包粽子,不仅“平民”,而且回想起来绝对天然、有机:到苇塘里pi(上声,不知哪个字)苇叶作粽子叶,在井台边割马lin(韭菜一样,同样不知如何书写)作绳。馅儿嘛,就是江米加红枣。蒸熟的粽子因而是淡的,吃的时候要蘸糖。到广东之后,发现广式粽子真是另外一个天地,不要说炸药包似的裹蒸粽连外形都大异其趣,就算模样相似的,糯米包裹着的“内容”也百花齐放得令人瞠目结舌,鲜肉、蛋黄、香菇……似乎什么都不在话下。

  粽子的历史相当悠久。西晋周处《风土记》有“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的句子,角黍就是粽子;还有“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据说,这是关于粽子和端午的最早记载,显然还没有和屈原关联。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他还引进一个传说:东汉刘秀时,长沙区曲见到一个自称“三闾大夫”的人,告诉他:“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区曲照着办了,相沿下来,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标志性食品。这两则记载,正可小小地验证一下顾颉刚先生的“古史层累说”: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被放大。

  “端五数日间,更约同解糉。”此陆游《过邻家》句。糉,也是粽子。查《说文解字》:糉,“芦叶裹米也,作弄切”。《水浒传》写到了宋朝的很多节日,元宵节、盂兰盆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端午节自然不会例外。第十三回“青面兽北京斗武”之后,杨志在梁中书的手下做事,转眼间端午来到,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堂家宴,庆贺端阳”,这里有一段端午民俗的文学化描写:“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金,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弦管笙簧,奏一派声清韵美;绮罗珠翠,摆两行舞女歌儿。当筵象板撒红牙,遍体舞裙拖锦绣。逍遣壶中闲日月,遨游身外醉乾坤。”其乐融融之际,蔡夫人提醒老公别忘了“富贵功名从何而来”,梁中书说早为丈人蔡京的生日准备了十万贯金珠宝贝,就是后来被晁盖他们“智劫”的那些“生辰纲”。比照纪实的《东京梦华录》,可知《水浒传》对端午民俗所言不虚。在节物方面,《东京梦华录》说有“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糉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这些东西都是什么,含义如何,前人都已作出考证。比如百索,高承《事物纪原》引《续汉书》曰:“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成,以朱索连以桃印,文施门户”,目的是以止恶气。宋之“百索”,在高承看来“即朱索之遗事也”,只是“本以饰门户,而今人约以臂,相承之误也”。《水浒传》为什么说“角黍堆金”呢?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端五因古人筒米,而以菰叶裹粘米,名曰角黍相遗,俗作糉。或加之以枣,或以糖,近年又加松栗、胡桃、姜桂、麝香之类。近代多烧艾灰淋汁煮之,其色如金。”也就是说,角黍堆金是剥掉了棕叶的情形,形容的不是粽子的外表而是“内涵”。

  端午到来之前,《东京梦华录》说:“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这种浓郁的节日氛围,也与《水浒传》中的描写可相印证,后者正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也说不定。就粽子本身而言,也是“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糉、锥糉、茭糉、筒糉、秤鎚糉,又有九子糉”,等等,或者都有相应的文化含义吧。2005年6月,江西省德安县意外发现一座宋墓,墓主右手拿一根长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吊有两个棱形粽子,长6厘米,宽3厘米,分别系于桃枝两边,外皮为粽叶,苎麻捆扎。这两个粽子,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只不知该归为宋代众多粽子品种中的哪一种。

  传说中的端午节来源有好几个,千百年来,占上风的自然是纪念屈原。前两年看央视科教频道的一个应时节目,在什么地方拍的忘了,那地方保留的民俗是真的要在江中投粽,且要坐船到“屈平河”去投。一名年轻的女记者跟着采访,上船之前一再询问那条为什么叫屈平河。村民或许没有听懂,或许也不清楚,总之语焉不详,答非所问,最后说到那条河在乐脚坪还是落脚坪,沾了个ping音吧,女记者乃有恍然大悟之感。而“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开篇就是这句。为什么叫屈平河,还用问吗?

  (作者系南方日报高级编辑)

编辑:刘建维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