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高考报志愿小心被“忽悠”

2018-06-20 10:47 来源:南方日报 扶青

  “报考相当于第二次高考”,虽说距离公布高考成绩还有几天时间,但是很多考生和家长已经紧张起来,张罗着填志愿的事情。正如过去每年的这个时候一样,大量商业咨询服务也应运而生,“志愿填报手册”“大数据查询”“专业老师一对一辅导”等各种志愿填报服务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有的打着“高科技”的旗号,宣称“高考志愿不用愁,高科技软件来帮你”,有的头顶资深专家的名号,动辄收费几万块钱。

  高考志愿填报看似复杂,但其实高度公开透明。鉴于当下主要还是发挥分数的最大效能,家长们需要通过往年录取分数统计和平行志愿录取规则,预测高校调档线与报考竞争程度之间的关系,综合性地填报志愿。这时候,高分者选择较多,低分者选择有限,最举棋不定的,往往是那些分数不上不下的学生。其次,在平行志愿填报程序中,学校、专业、区位的次序选择也会让考生们感到困惑。个人以为,这一点不难解决,如果有明确的想法,学生可以自主作决定,如果认知和想法都比较混沌,那么应该首先靠考虑城市,其次选择学校,最后考虑专业。这不是说专业不重要,而是在资源优势更为明显的区位和学校里,调整的余地更多一点,可以通过更换专业、辅修学位等方式获得,也能靠课堂外的主动学习获取。相较于学校,大城市的资源优势又更为明显,特别是好学校往往位于大城市,可以大大减缓考生的“选择焦虑”。

  表面上看,咨询服务机构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比不少家长更了解“行情”,主要包括录取率预测,以及更详细的招生政策、更具体的高校与专业信息,但如果考虑到这些信息的公开性,它的价值是要存疑的。在很多案例中,它都是利用考生及家长的“选择焦虑”,特别是某些人的“投机心理”,选择性地运用了某些话术。举例说,一些网站号称拥有各大院校录取数据、各大院校介绍及特色、各个专业简析等,后台有10年的教育部报考数据可供参考,等等。但明眼人都清楚这些都是夸大其词,因为在互联网上,历年的招录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还有一些被包装成“资深”“顶级”的专家,名头相当响亮,然而剥开“画皮”瞧瞧,相当一部分只是普通的高中老师和大学招生老师;还有的咨询机构号称利用“特殊关系”拿到“内部指标”,利用自主招生的幌子进行诈骗,谎称可以“预录”或“补录”等,在历年的骗局总结中,都已经是烂大街的伎俩。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专家意见的参考价值,但在填志愿上出现的一些骗局,又的的确确地提醒着我们,高考生是特殊群体,高考前后是特殊阶段,他们很容易被投机分子给盯上。如果把视线放宽,瞄准他们的陷阱是无处不在的。每年在高考前,就有人通过“某某的准考证丢了”实行诈骗,甚至宣称获得泄密试题等;之后,利用学生刚刚入学的心理,也有不法分子实行诈骗。对此,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树立一种观念,即高考是公平的游戏规则,不存在“答案买卖”“内部指标”的任何空间,也不存在“走关系”“走后门”的可能性,分数不够理想,就不要动歪心思、不走歪门邪道,否则很容易上当。此外,要有足够的问题意识,根据不同的情况,安排针对性的高考服务。在填志愿这个情境下,要认识到目前高考志愿填报辅导行业还不是特别规范,应该强化公共服务,包括安排专家座谈会、优化数据服务,使考生正确认识填报志愿的规则和常识,能方便快捷地查询往年录取数据,能清楚地对不同院校“一键对比”,从而综合参考意见,作出自己的决定。

编辑:刘建维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