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南方时论:筑就新时代广东文艺高峰

2018-11-01 06:42 来源:南方日报

  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10月30日-31日,在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中,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文联、汕尾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渔歌里说——我唱渔歌给党听”汕尾渔歌专场,在北京民族剧场高亢唱响。这是汕尾渔歌首次以专场形式在京演出,生动展现了民间渔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唱出了新时代疍家儿女的幸福生活,以及对我们党最真挚的感恩之情。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求“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地处粤东的汕尾,其渔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前几年更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从艺术角度看,汕尾渔歌节奏缓和、乐音和谐、旋律优美细腻,是一个具有宝贵文化艺术价值的音乐矿藏。现当代不少音乐名家所创作的小提琴曲、钢琴曲和歌曲,都曾从中汲取丰富的养分。从文化角度看,汕尾渔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疍家生产、生活、民俗等文化演变的轨迹,蕴藏着疍家儿女深层的文化基因,凝聚着疍家儿女的聪明才智,是疍家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对于这样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群众基础的民间文化艺术,必须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汕尾渔歌也是如此。疍家人的历史是沉重的。在1949年以前,他们没有公平的生存权利,那一道浅浅的大陆线,在祖祖辈辈疍家人心中就像海上那条天际线一样遥远。直到新中国成立,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帮助下,疍家人才终于上岸定居,结束了海上无根的生活。南海掠鱼人,吟着渔歌出海;海上疍家人,枕着渔歌入梦。渔歌作为一种口口相传的文化,保存着疍家生活方式、历史记忆、风土人情、礼仪习俗、民间信仰等;同时作为一种文化标识,渔歌涵蕴着疍家文明密码,承载着苦难与喜乐,记录着荣光与梦想。过去,唱歌是“他们生之绝大的慰安与悦乐”;今天,疍家儿女用歌声唱出他们经历的翻天覆地变化,倾诉他们心中那份比海还深的恩情,抒发一心向党、同心协力奔小康的壮志豪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一代代疍家儿女用歌声记录疍家历史、抒情言志,同时留存下汕尾渔歌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传承好汕尾渔歌。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汕尾渔歌一路走来,从“养在海里人未识”到频登大雅之堂的华丽蜕变,正是一条创新性发展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汕尾渔歌如沐春风大放异彩。1978年,汕尾渔歌队受到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的亲切接见。2014年,汕尾渔歌入选国家非遗名录。近年来,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汕尾渔歌,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比如,拓展以渔歌为素材的舞蹈、表演唱、歌舞、舞剧、联唱、对唱等,做好创新性转化;利用高科技手段“包装”渔歌,定期举办渔歌文化节,在旅游业中渗透渔歌元素,在学校教育中加入渔歌文化;等等。此次在京专场演出本身也是创新,通过对原汁原味的渔歌进行提炼加工、整合编排,以组歌的形式,将反映疍家昔日民俗、民风的老渔歌和新生后歌唱幸福生活的新渔歌相结合,使汕尾渔歌的历史脉络更加完整,疍家文化的传承更为明晰,堪称一部高度浓缩的疍家文化史诗,进一步擦亮了汕尾渔歌这块“金字招牌”。

  千年古韵悠悠,万里海疆回荡。汕尾渔歌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传承发展的实践也为推动岭南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就要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岭南风格、中国风骨、世界风尚的精品力作,筑就新时代广东文艺高峰。

  南方日报评论员

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