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东必须补短板强内力

2019-07-24 10:55 来源:南方网 钟卫国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广东近日印发《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和《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形成广东省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施工图”和“任务书”。《规划纲要》及相关文件明确提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湾区”的必经之路。如何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努力开创广东创新发展新局面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本发展情况

    “十三五”以来,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总体部署,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抓手,大力推进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强省建设。

    ——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持续提升。2018年全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技术自给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73%和58%;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连续三年保持全国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5%。

    ——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突出。2018年全省有效发明专利量达24.9万件,连续9年保持全国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一半;全省R&D人员约90万人,在粤工作的外籍专家超过38万人次/年,数量均为全国首位。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显增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4万家,总数量、总收入、净利润等均居全国第一;年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都约占全省总量的八成左右。

    ——新经济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2018年,广东智能电视、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17%、28%、206%,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5%;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突破1000亿元,专利质押融资规模居全国第一。

    二、主要存在问题

    近年来,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在集聚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优化创新创业内外部环境、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不少亮眼的成绩,但创新发展也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协同发力、系统施策。

    一是基础研究领域短板较明显。广东一直以来倾向于重应用轻基础,对科技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重视不足,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总量和强度都偏低,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支出的比重为4.6%,还低于全国5.2%的平均水平。基础研究主体数量偏少,除中科院下属机构等外,本土机构从事关键前沿技术攻关的凤毛麟角,科研体系建设和高校学科建设仍滞后,高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核心骨干都较为缺乏。

    二是企业创新能力尚有待提升。创新型骨干企业数量较少,2019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广东仅华为、美的、格力几家制造业企业上榜;2018年全国“独角兽”企业203家,广东只有27家,合计估值912亿美元,占全部上榜企业估值的比重为9.7%,远远落后于北京(38.8%)和浙江(32.6%),也低于上海(13.8%);企业知识产权产出水平较低,珠三角外向型企业80%以上没有国际注册的商标。

    三是产业核心竞争力仍然乏力。制造业低端产能相对过剩,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供给不足,电子信息产业“缺芯少核”问题突出,芯片85%以上依赖进口,国产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伺服电机、减速器和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80%以上依赖进口;多元化新兴产业支撑体系尚未有效形成,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占比相对较低。

    三、有关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平台作用

    大力推进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等重大科学装置建设,尽快启动南方光源、南海海底科学观测网等重大科技设施建设,结合现有散裂中资源、中微子实验室、超算中心、基因库等国家级大科学平台,加快相关配套产业、创新设施的统筹谋划和优化布局,特别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端科研资源的对接,有效拓展重大科学装置和科技设施的应用场景,以有效激发创新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引进的高科技项目建设团队转化为运营团队、研究团队、导师团队,使引进的人才和技术能够真正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依托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针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大力提升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院,大力倡导社会力量参与或设立支持基础研究的基金。统筹优化“双一流”大学建设与“双高”人才培养,构建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和基础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学科体系,形成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引进和本土培养的良性互动。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既要鼓励创新更要宽容失败。积极探索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支撑。

    (三)大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联合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集聚行业内最顶尖的科研资源,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打造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继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院士工作站、技术创新联盟、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对接平台等的建设,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科研投入、成果转化的主体,重点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传统产业等领域的关键共性问题。

    (四)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推进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的建设升级,促进孵化器、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链条。充分发挥广东省创新创业基金等的作用,加速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加快打造国际风投创投中心。大力发展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业务,加快实现金融服务对省内高新技术企业的全覆盖。结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鼓励研发、崇尚科技的浓厚氛围,切实加强对知识产权、商标品牌等的保护力度,有效提升创新创业主体的内生动力。(广东省产业发展研究院钟卫国)

编辑:武海林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