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信息化政策比较分析

2020-10-16 11:18 来源:珠海特区报 林书兵 张学波

  长期以来,内地与港澳地区都十分重视发挥教育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后,各地纷纷思考并探索大湾区教育协同创新的方向与路径,推动大湾区教育创新。

  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合作中,理应占有重要地位。

  粤港澳三地间教育合作交流由来已久,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教育合作的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入新世纪,国家层面提出了粤港澳地区一系列区域合作框架和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则标志着粤港澳区域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已经在合作办学上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尝试,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方面,例如开展教育科研咨询、技术支持和项目培训、跨境产学研合作与远程教育、相互招生与学术交流、师资交流与共享以及合作成立办学机构或科学研究机构等,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合作设立了一批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等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但从总体而言,粤港澳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实质合作还是偏少;自发交流的多,正式规范的少;零散合作的多,战略规划的少;小规模的项目多,大视野、大手笔、大动作的项目少。目前,大湾区内部相关的合作还处在相互认知的阶段,基于三地的政策比较和教育创新研究则可以为三方的深入实质性合作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行动依据,也可以进一步加快三地对地区教育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由于文化及历史背景的不同,港澳地区跟内地的教育制度有很多相异之处,也具有比较典型的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比较优势,这就为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提供了条件。在国家层面推进三通两平台的信息化基础建设过程中,广东地区已形成了“设施完善、网络畅通、资源丰富、应用高效”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体系,在教育资源构建、管理信息化和保障机制上形成了一定的地区优势。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同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区域内发展水平不均衡,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教师应用能力不足、信息技术课程优质、特色发展短板突出,缺乏有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激励机制等问题仍然是制掣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粤港澳教育信息化政策比较分析要点

  (一)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紧抓教育信息化变革关键

  教育信息化的推行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素养和理念,即在实践中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并且努力寻求信息化教学的创新模式,进而促进教学由教向学的实质性转变。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港澳地区注重面向真实情景的教学研讨、分享和设计培训策略,强调在“做中教”,相比内地地区,主要以大规模集中讲授的方式开展教师培训,无疑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集思广益,重视学校及专业团体的意见

  集思广益,充分重视各方特别是社区、家庭和企业的意见,有利于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香港地区通过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与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培育健康良性的教育信息化市场,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更多专业服务,并且通过加强与社区及家庭的联系,组织和举办不同类型的社区科技活动,建立丰富浓厚的社区科技文化,以此实现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资讯科技教育环境的目标。与香港相比,内地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依赖于政府和学校的推动,而家庭、企业和社区的支持和参与力度远远不够。当前,内地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应努力突破原有的单一线性发展思路,加强区域合作,适时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协作网络,引导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同来承担学生教育与成长的责任,加强教育信息化推动力量。其次,政府应从整体推进的角度进行规划,采取一定措施,鼓励和推动社会各类企业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和资助,逐步建立政府推动、企业支持和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推动模式。

  (三)关注学生发展,给予学校充分自主权

  关注学生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应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要义。近年来,随着各种智能终端设备的不断普及,有关信息爆炸时代下,学习者身心健康以及媒介与信息素养问题成了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焦点议题。香港地区信息化走在前列,也较早地意识到学生接触各类数字化设备可能会引发的问题,因此在制定相关策略规划过程中就涉及到了学习者媒介与信息素养的关键议题,教育局为学生制定一个资讯素养培养框架,具体包括资讯科技的基本操作和概念,使用的时机、规范和伦理道德等相关问题,也较早地提出了资讯科技作为数据分析和知识管理工具的超前理念,这些做法无疑对于师生更清晰地理解资讯科技教育的关键目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比港澳地区,广东实行的是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的地方负责和分级分工管理体制,中小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运行模式更多的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方式,此种方式虽便于区域内教育信息化举措的统一步调和集体联动,但从另一方面,相对缺乏应用实施层面的灵活性。因此,建议广东地区可以更加重视教育信息化内生性力量的挖掘,特别是调动基层学校和师生的积极性,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别、城乡的差别、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差别,强调“因校制宜”,将顶层设计与底层需求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融合推动机制。

  二、粤港澳三地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途径

  如何让粤港澳三地真正“同声同气”,实现未来更高层次的深度借鉴与融合,有以下几点趋势值得把握:

  一方面,应加强大湾区内部的交流和合作,凝聚共识,加强理解,共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基础教育,其次还应瞄准世界,融入世界,积极参与学习借鉴大规模教育国际测评项目等,在教育国际坐标中审视湾区基础教育的优势与不足,调整优化基础教育政策和学生培养策略,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育人内涵。

  二是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发展协同合作平台建设,推进湾区内部的教师教育合作,建立师资的互通,协同和创新合作方式,其中互通包括师资的相互交流、协商、互聘、激励和监督机制等,协同可以包括教研、网络课程以及资源等方面,创新合作则可以从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考核方法、增加实践机会与加强能力建设等方面去不断开拓合作空间。

  三是加强学校建设与课程开发,除了目前已经逐渐兴起的三地教育机构缔结姊妹学校,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如目前已经开展的“粤港澳姊妹学校中华优秀文化经典美文诵读”和“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艺术节”等国际理解教育主题品牌活动等,而区域内的校际携手帮扶、课堂同步教学、教材协作编辑、教法切磋交流、学生互换学习,以及政策比较借鉴,也都是当前湾区教育发展值得探寻的方向,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培养湾区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意识。

  此外,笔者认为粤港澳三地地理相近,语言相通、文化一脉相承先天相似,共享岭南文化,齐育珠江文明,这些先天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可资利用,可以以设计和开发地方课程作为内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以三地校际协作讨论,校际课堂、校际实地考察以及校际资源的借鉴和整合等方式来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不仅可以探索基础课程改革的方法和途径,也可以促进三地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交流和借鉴,从而改变本地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这一模式也是对传统课程开发的目标、过程和情境模式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深入扩展,可为后续区域性课程开发提供经验和借鉴。

  (作者单位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编辑:曹晓静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