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由南粤女声与南方新闻网联合打造的《悦听》栏目。今天,与您分享的文章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不妨换个角度来相处》。
很多父母都有一个同感:孩子到了青春期,自己跟他们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少,不是自己不想交流,而是孩子变得心不在焉、用三言两语搪塞,每天的亲子对话刚刚开了头儿就卡壳。
不少家长困惑,孩子什么都不跟自己说,想知道他们心里到底想什么,难!孩子为什么会疏远父母?家长怎样做,才能与孩子找到共同的话题?
其实,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不畅,是不少家庭的常态。多数父母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健康和学习,平时与之谈论最多的也莫过于此。然而,孩子结束了一天的课程回到家,最想的是放松。家长和孩子关注的内容不一样、感兴趣的事不同、谈论的话题不一致,双方的思路不在同一个“频道”上,鸡同鸭讲,自然就失去了对话的契机。久而久之,孩子对与父母交流越来越厌倦,最终“无话可说”。
网络上流行一种说法:“不是我冷,是我妈觉得我冷。”它呈现出的恰是一些家庭真实的生活状态。如果家长坚持自己的惯性思维,没有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不考虑孩子内心的感受,凡事以一副“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的态度和孩子沟通,他们就很难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理解和认同孩子;孩子也会因此反感父母的话,不理不睬。
亲子之间双向的、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沟通,是打开孩子心扉的捷径,让他们有话愿意对父母讲。否则,如果家长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结果只能是孩子一次次放弃与父母的交流。
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不少孩子回到家也不大愿意谈起学习,甚至抵触爸妈跟他们说功课、说考试,问分数、问排名,唯恐躲之不及。但如果父母换一个思路换一种方式关心孩子,孩子也会换一种态度。
站在孩子的角度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需要转变观念,了解新媒体、关注新事物,与时俱进,学习一些流行的网络语言,跟上孩子的表达节奏;同时,换位思考,以同理心感悟孩子的心理需求、回应孩子的言谈话语。
当孩子诉说他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的不愉快,家长需要先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一下他的伤心、郁闷、生气或者愤怒的情绪,倾听、认可他的感受,安慰他,一起分析如何解决同学之间的小摩擦。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理解、被尊重的,父母的话能给自己减压或是对自己有帮助的。总之,父母的这番表达,表明他们的思路和孩子的在同一个频道上的,孩子才能有交流的欲望。
接纳孩子的兴趣
细心观察孩子课业之余喜欢做什么,接纳、尊重孩子的爱好,抽时间体验一下他感兴趣的这些事,即便是自己不擅长的也试着去了解,搞明白为什么会吸引孩子。
父母与青春期的孩子能愉快对话,离不开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可以由孩子主导话题,大人跟着孩子的兴趣点走,即便是大人不感兴趣的话题,也不给孩子泼冷水,不去说煞风景的话。你会发现,顺着孩子的心意,你们之间的交流就变得自然而然,可说的、能聊的其实并不少。
保持充电的热情
共读一本书、共看一部电影电视剧,亦或者是孩子常用的APP或经常浏览的网站等,都是拉近亲子关系、增加对话内容的一条重要捷径。比如孩子读《小王子》《三体》《明朝那些事儿》,看《流浪地球》《小欢喜》,为了跟上孩子的节奏,大人也需要赶紧补课,和孩子聊聊其中的情节、各自喜欢的角色,讲讲其中的小段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家长也可以把自己读的好书推荐给孩子,孩子有兴趣,读后一起分享阅读心得,反之,父母也不强求。共同欣赏一部作品,双方能比较容易地产生共鸣,找到共同的话题,打通与孩子交流的通道。
孩子最开心的是感到自己被关注、被爱,而且是以他接受的方式。青春期孩子有时侯获得的信息比我们快、比我们多,想法也更丰富,他们并不缺少谈资。
所以,比聊什么更重要的问题是怎么聊,抱着平和积极的心态,多肯定、认可孩子,激发其表达的欲望,了解他们的想法,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家长一定会走出亲子之间“无语”的尴尬境地。
图片来源:包图网
文字来源:中国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