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的日子里,常常被媒体上的“天使日记”感动落泪。
平时,医护人员是父母、是妻子、是丈夫、是儿女。战疫时期,他们是身着白衣战袍、与病毒搏杀的人间天使。在ICU,在病房,在方舱医院,他们“是医生、是护士、是护工、是卫生员、还是心理辅导员”。战疫“天使”,以仁术大爱,既医身也疗心,成为照亮那些处于幽暗困境中的生命的一束束光,给人以战胜疫病的勇气和力量。
这,是爱的流注和播撒。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疫情的特殊性,使患者没有家属陪伴,没有护工照料。如此情景下,医护人员的角色任务已大大外延。“在护理患者的时候,我时常想起自己常年在病榻上的父亲”。辽宁援鄂医疗队队员李英在日记中写到,她为一位卧床高龄危重患者,定时翻身防止出现压疮,叩背促进痰液排出,把食物加工成糊状一口一口喂给他……“几天下来,从他原本无神的眼里,我看到了一些亮光,心中莫名欣慰与感动,这是生的希望”。江苏南通医生金小洁,日记中记述了一位已经出院的93岁重症患者张奶奶,入院时拒绝所有治疗,甚至不让医护人员靠近。她和同事就像哄孩子一样哄她,一边吃菜一边服药,并买来新棉袄、新裤子为张奶奶换下旧衣服。战疫中的医患双方,已超越了简单医患关系。患者于医护人员,就如父母、兄妹一样,没有一丝怠慢,合成为有力的战疫共同体。
不仅医治身体,而且抚慰内心。湘雅医院援鄂护士长王青霞,日记中记述了重症病区的一位沈奶奶。隔离治疗的沈奶奶没能见上同患疫病的老伴最后一面,在窗前哭泣。她赶紧走过去紧紧抓住奶奶的手,站在窗户边跟她说了半个多小时的话,才让她慢慢平静下来,之后沈奶奶一听到她的声音,心情就好起来,对治疗配合多了。她还答应沈奶奶出院后一同到墓地祭奠老伴。“正因为我们见多了生死,所以更要用心尊重每一个生命。”吉林援鄂护士陈雪日记中的这句话,以极富体验性的感悟,道出了战疫天使知与行的深层源泉——生命至上,仁爱无边。
这,是爱的互动与互给。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广东中山六院援鄂护师封福香的日记,对一位“68床阿叔”印象深刻:阿叔不好意思地说能否帮他倒一下尿壶,我连忙跑过去,“小意思,立刻做”。他知道是我们大家帮助他度过生死难关,每次查房他都会竖起大拇指,“广东医护真棒!”湖北孝昌护士潘晨在日记中记述了为一位患者抽取动脉血液的感人细节。“弯下身的那一刻我的面屏上因为布满了雾气导致视线模糊,手套太厚也很难准确判断动脉最强的搏动点,我十分紧张。在抽取过程中我能明显地感觉到老爷爷很疼,但他一声不吭,还一直安慰我说他没事他不疼。我的眼眶湿润了,此刻他才是最需要被安慰的人,但他却反过来安慰我”。山西汾阳援鄂护士王淑娟在日记中记下了最让她感动的人,新冠肺炎患者、方舱医院志愿者张雅雪和她的病友。“她们对我说:‘姑娘,有什么事你就说,我们替你做,反正我们已经被感染了。你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减少进病房和我们接触的时间,和我们保持距离’”。
“芸芸众生,谁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医患之间,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处处想到对方。互相理解、互相感恩,合成了一个大大的“爱”,成为战疫前线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新阐释,成为迎向胜利的一道美丽而有力的风景。正如抗疫歌曲《勇气》所唱到的,“希望的光芒,万古长江流,等到花开的时候,总有花开的时候”。
这,是具有历史价值、永恒力量的温暖美好。
“我们可能会再聊起这个春天,这个特别的有爱流淌的春天。”武汉护士黄文慧日记中的这句话别有诗意和历史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护士李伟在援鄂第33天写下的日记中说,“三天前,我成了一个爸爸,我们给孩子取名李援鄂”。多么高度概括、简单明了的名字,这表征着一位父亲的战疫荣光,更是在记录战疫,记录历史。这样的人间天使,经得住时间的磨洗,大爱永远温暖,大美永不褪色。“天使日记”,是战疫最前线的生命洗礼和爱的升华,记录的不仅是医护人员的战疫史,也是举国战疫史的有力史料和鲜活内容。“天使日记”,必将葆有永恒价值和力量,鼓舞激励人们去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南方网茅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