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光,照地堂。”王菲的一首《湾》唱响了大湾区的中秋之夜。这首歌的歌词借鉴了广东传统童谣《月光光》,描绘了“天祥地和”“夜借渔火”的安宁,“多少朝朝暮暮,万千里;欲乘长风,挂帆追”正抒发着大湾区的豪情壮阔。
大湾区的另一场盛宴——第十七届深圳文博会于9月23日正式开幕,本次文博会一大亮点是首次单独设置了全面集纳大湾区各城市的粤港澳大湾区展馆。大湾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像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文化的澎湃动力成为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强劲联系。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深圳文博会,除了第十六届受疫情影响采用线上的方式举行,自2004年至2019年,文博会的成交额从356.86亿元增长至2500亿元,翻了7倍,展商数量从700多家增长至3243家,展览总面积从4万平方米增长至12万平方米,展会规模、观众数量、国际化程度、交易成果接连突破。这一系列亮眼的数据,诠释了深圳在文化赛道上的又一次疾驰,也见证着中国文化产业波澜壮阔的航程。
在深圳,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越发占据重要位置。从2018年开始,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占深圳GDP的比重首次超过10%,在全国名列前茅。2019年深圳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以上)增加值1849.05亿元。61家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入驻企业超过8000家,就业人数近20万人,合计营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
文化之于城市,是一个长期互相依存和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靠的是点滴积累、长期建设。过去深圳用短短40年时间,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从一个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为国际大都市,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但与此同时,仍会有人诟病,这座城市少了一点文化底蕴,缺乏一点文化气息。如今,借助文博会这一国家级平台的“东风”,深圳文化产业实现了跃升。深圳,以自身的脚步再次证明了,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是可以并肩走的,奇迹是可以再创造的!
如今,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可见各式各样融合了科技与创意的主题展览、文艺演出、旅游推介、读书会等文化活动。地域文化、渔民文化、海洋文化,以及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深圳创新精神,在这里交织融合,组成了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本身就是深圳文化魅力的输出,文化自信的崛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落实与推进,在文博会召开之时,我们不妨畅想明天,深圳定将演绎“不一样的精彩”!(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