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在影院热映,影片用诸多耳熟能详的唐诗名句串联起李白、高适二人横跨数十年相识相交的故事,描绘出了一个如梦如幻、群星闪耀的大唐和那个盛极又转衰的长安城。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当带着醉意的李白吟出那首《将进酒》,白鹤载着他与好友,从黄河河面飞掠而过,直上银河九天,与仙人把酒言欢。观众也被带入诗句幻化成的瑰丽想象中,感受血脉中文化基因的共鸣与震颤,有人评论“只有中国人才懂那些诗词里的浪漫”。“中国式浪漫”成为对这部电影最高的赞誉。
有一种浪漫叫做“中国式浪漫”,近两年这个词频繁地出现在热搜上。神舟、嫦娥、天问、北斗,我们以千古神话为名,为探索浩瀚星空和未知宇宙赋予美好希冀;《唐宫夜宴》《只此青绿》,我们在文化创作上气脉贯通,实现从古代文物到现代舞蹈的艺术转化;青松迎客、折柳送别,我们托物寄情,以真挚深沉的情感和友好开放的心态向世界展示今日之中国。东方美学,正如细雨春风般浸润到文艺创作、大国重器、国际盛会等方方面面。
那么,无处不在的“中国式浪漫”究竟是什么?又为何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呢?诗在长安在是浪漫,神舟上青天是浪漫,今月照古人是浪漫,折柳送友人也是浪漫。正因为它们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所以具有穿越时空的感染力,能够借此传递情感、引发共鸣。“中国式浪漫”背后承载的是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是国人对于从未断绝的中华文明的高度认同,是文化自信自强在当今时代激发出的无穷想象力和创造力,它含蓄且悠长,富有情怀、饱含希望、面向未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方面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二十大报告中则更新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自信”是一种自我认同,更多地是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理解内化,坚定中华文化的发展道路,锚定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大观园中的位置;“自强”是一种自我鞭策,不止于坚守自我,更在于激活创新,催生中华民族内生的文化创造力和生命力,以更大程度影响世界文化的样貌。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信自强”,这一表述的变化既体现出近年来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更对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深厚底蕴。
正如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时隔14年,不变的是简约大气、温暖包容的中式美学和文化气韵,变化的是向世界展现出的更加自信和从容的气质。两届奥运开幕式的总导演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说,从2008到2022,开幕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角度从“我”转向“我们”,这是一个飞跃。“2008年我们还有非常强烈的愿望,我们有很多家底要展示给世界,让全世界知道中国的魅力。而2022年的今天,在国际世界上大家都懂中国是什么样子,我们更要敞开我们博大的胸怀,告诉大家,我们一起。”这是一种文化自信,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的鲜明表现。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其关键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日,我们热捧“中国式浪漫”正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迈上更高台阶的结果,也正是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有力实证。植根于自身文化土壤的“中国式”概念,才是当今时代文化自信自强的源头活水。当我们自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并不耽于躺在故纸堆中,更多是想要从文化积淀中取其精华以观照现实,并将文化内涵由内而外推及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影片的最后,长安不再只是一个地名,它是一个盛世的象征,是一种自由奔放的浪漫主义,是中华文明的脉搏,是文化强国崛起的沃土。以此般文化自信自强,中华文明定将以浩荡蓬勃之姿继续奔涌向前、生生不息。(曹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