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星大侦探》到《大侦探》,从低成本的棚内布景到壮观的多层实景,从明星推理真人秀到互联网普法教育推理节目,从2016年到2024年,芒果TV的自制推理综艺《大侦探》走到了第九季第108期。《大侦探第九季》,豆瓣评分8.3,云合数据统计的2024年Q1网综正片有效播放排名第一。这档综艺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国内剧本杀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多档衍生综艺。《大侦探》何以能坚持九季并保持一贯高分的评价,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掌握时代赛道密码,顺应流行风向而为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了各个学历层次的扩招。进入21世纪,更多人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批在学习中培养了思辨和逻辑能力的青年人群,在体育运动、KTV聚会以及观赏娱乐节目之外,聚会的方式逐渐往脑力游戏上延伸。从“杀人游戏”“三国杀”“狼人杀”等各类桌游的兴起,可以看出青年群体热衷于在玩游戏中实现智力比拼和阵营对抗。当青年群体熟悉了上述游戏的套路之后,就希望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加入更多变化的元素。相比较而言,“狼人杀”的游戏模式决定了每一局的流程和人物都是相对固定的,只能在规则上做调整,但整体来说是熟悉的角色和布局。与此不同,添加了剧情和角色扮演的《大侦探》(第六季及之前叫《明星大侦探》,下同)则以新鲜的“剧本杀”形式进入了青年群体的视野。根据《第一财经杂志》的调查结果,剧本杀在国内爆火始于2017年,这正是《大侦探》开播的第二年;根据调研机构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剧本杀市场规模达313.3亿元,同比增长31.1%,预计2025年将增至448.1亿元。可以说,《大侦探》在纷杂的综艺节目中独树一帜,选对了赛道。
二、精心打磨剧本主题,推理变化层出不穷
作为以案件侦破为主题的推理普法节目,优质的剧本是节目制胜的关键因素。在节目开始之初,《大侦探》的选材主要有以下三个支线:一是致敬侦探小说或悬疑电影,如《恐怖童谣》《东方快车谋杀案》《又是漂亮惹的祸》等;二是在作案、密室手段上借鉴了柯南、金田一等系列,如《深夜麻辣烫》《糖水风暴》《MGQ时尚风云》等;三是纯原创的案件。剧本题目、场景设置和人物名字经常取自已有的影视作品,使观众有亲切的感觉。在之后的题材里,《大侦探》侧重选题的延续性,做出了整容医院系列、男团系列、侦探社系列、大劫案系列等多个系列作品,在时间线和人物设定上前后呼应。节目关注社会各个行业的普通人,从亲子教育到职场霸凌,从女性困境到老年生活,从小情小爱到家国情怀,巧妙从社会热点话题取材,赢取了观众的共鸣。在推理流派上,本格派、变格派、社会派均有涉及,绝大多数案件的转折和结局也颇有亮点新意,要在抽丝剥茧中慢慢发现。
三、主动承接教育责任,欢快中保持严肃底色
节目的浅层次目的是带来娱乐,而深层次的、本质的目的是在于价值引导和感化人心。《大侦探》从节目开始之初,就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对受众的价值导向,坚持底线思维,不让娱乐掩盖住主流价值观的本质。从最初的嘉宾后采,到真相揭露阶段的点题文字,再到第七季开始设置的《大侦探合议庭》,邀请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的权威专家针对剧情开展法律探讨,坚持每集一个主题,从个人、心理、社会、自然、家国等多维度选择立意,以观众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普法教育。节目嘉宾也具有正确的三观和直击人心的引领能力,如第一季“撒霸王”在投票环节选择放弃“金条”,以“自首”的形式教育青少年,在剧情上制造了反转效果,令人津津乐道,比“成功逃脱”更具现身说法的意义。
四、整合再造能力强大,嘉宾受众素质双高
节目伊始,真正有法制节目经验的嘉宾仅有撒贝宁一人,且其主持的是说法类新闻节目,与综艺的表现形式有较大区别。从第一季的场景来看,投入经费也比较有限,邀请到的嘉宾大多并非一线“大咖”。但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节目组邀请到的嘉宾还是在直觉、解密室、逻辑梳理、表达等各方面各具优势,能够找准个人定位,共同把节目从小众推向大众。参与节目的明星也因为在节目中突出的表现而更为观众所熟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节目和嘉宾的共同成长。由于观众侧重于节目本身的质量而非明星效应,节目的舆论环境相对比较健康,不易被“饭圈文化”渗入,在社交媒体上也几乎没有负面议题,《大侦探》因而成为了受众心中智力素养含金量较高的一档节目。
五、培育优质衍生节目,打造年轻学霸群像
《大侦探》从第四季开始,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相关规定,节目中加入了“侦探助理”这一素人角色。为了跟上情节推进,实现有效增员,侦探助理定位为名校毕业的高智商、高颜值的年轻素人。在选拔侦探助理的过程中,衍生节目《名侦探学院》应运而生。第一季的《名侦探学院》场景简单,在时间和形式上都围绕主体节目配合设置,受众群体也主要是《大侦探》的观众,得到了9.0的高分评价。《名侦探学院》自第二季起成为一档独立的综艺,内容更加丰富,并开始吸引更多年轻化的粉丝。作为一档衍生综艺,《名侦探学院》走到了第七季且势头不减,打造了一批学霸群像,拥有了专属的商业品牌,甚至还由同一批嘉宾推出了《跳进地理书的旅行》《森林进化论》等多个高分节目。追根溯源,《大侦探》功不可没。
当然,《大侦探》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在未来克服,以保证其有序发展。
一是需要培养更有能力的固定嘉宾。
《大侦探》开始之初,由何炅、撒贝宁两位知名主持人领衔做固定嘉宾,其余嘉宾分为常驻和飞行嘉宾。“何撒组合”在知识储备、控场能力、语言表达上有着明显优势,彼此势均力敌,在第一季就大量“吸粉”并“固粉”,他们既是互补的好搭档,也是整个节目的主心骨。但第七季开始,因为各方面原因,节目更名后由何炅单独带队,并遇到了主创和常驻嘉宾变动的问题,导致当季的节目与巅峰时期相比有一定的欠缺,第七季的开场评分也降低到8分以下。在团队的努力下,节目质量慢慢回升,常驻嘉宾亮点不断,但始终没有出现第三个可以担当固定嘉宾的角色。《大侦探》不同于其它综艺,当主心骨是“凶手”的时候,需要另一方能够势均力敌地抗辩,节目才能更加精彩。目前,节目已经积累了一批参与过六七季以上节目的嘉宾,在年龄和经验上都具备优势,节目组可以考虑逐步在其中发掘培养固定的带队嘉宾,努力再现类似“何撒组合”的制衡场景。
二是需要创作更加回归现实的剧本。
在普通的综艺里,节目的环节设置可以长年累月保持一贯特色,邀请不同嘉宾参与,便可呈现不同效果。但在《大侦探》中,每一集的剧本都必须是全新的,猜不出结局,受众才有继续观看的动力。为了让剧情更加多元化,在节目中出现了较多平行时空、穿越、换脑的奇幻剧情,在一开始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但类似的套路使用数次之后,会有重复之嫌,甚至在每一集预告出现时,观众都会本能猜测是否又进入“平行时空”或是“全员换脑”了。超现实的剧情太多,会掩盖本身的推理线,而基于现实的剧情,例如第一季《都是漂亮惹的祸》、第九季《夕晖往事》,在推断出某一个反转点之后,才会让人“细思极恐”、印象深刻。在传统推理的基础上,也可以多探索不同类型的模式,如第九季为观众所点赞的压轴集《城市暗影》。同时,要避免出现开局“锁凶”或是“有某人投某人”的情况出现,逻辑流畅和内容创新是吸引观众的原动力。
三是需要平衡故事线与推理线。
《大侦探》从最初的70多分钟一集,到现在开场故事分两周播出、最长达500多分钟的时长呈现,能够看出制作方的诚意和用心。但是,观众很难像真正上课一样紧跟剧情变化,过长的节目时间会让人精神难以集中,错过精彩环节。第三季《酒店惊魂》同样采用了分两周播出、每周两集的模式,但每周时长控制在120分钟左右,这个时间较为合适。此外,在搜证与陈词环节,嘉宾陈述的故事线有时趋于冗长乏味,搜出的证据力度不足,最终往往以漫长的故事线掩盖了逻辑线本身的闪光点。例如第九季《沉默的三面羊》的亮点是两层楼房间设置的错位,但因为前面陈述“走流程”的时间过长,没有突出这一段的高光。节目的观众有些是明星的“粉丝”,为了看综艺效果而来,因此不介意故事线占主角;但《大侦探》与其他节目的区别之处,正是在于精妙的逻辑推理。同时,还要突出节目的法制教育功能。节目想要保持特色,就要不忘初心,梳理出更多有逻辑的“烧脑”作品。为达到几方面平衡的效果,不妨“分区”处理,在自我介绍使用演绎的形式充实内容,搜证环节尽量呈现出关键证据,在集体讨论环节着重推理,在《大侦探合议庭》侧重法制科普。
经“九”不衰,历“九”弥新,期待《大侦探》节目保持一贯劲头,以更亮眼的表现在第十季呈现。
撰文 朱烨(广东省广播电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