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南方宏论: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

2022-02-11 11:00 来源:南方日报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五千年文脉弦歌不断,烛照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百余年奋斗生生不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海洋文明重要发祥地、民主革命策源地和改革开放先行地,广东正努力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为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一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枕山襟海的独特地理环境,孕育了别具特色的岭南文化。

  集造化之神秀,采九州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岭南文化以其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如潮汐翻涌,绵延不绝,滋润着一方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六祖惠能、张九龄、余靖、陈献章、湛若水、黄遵宪……一串串灿若星辰的名字,点亮了岭南的文化天空;韩愈、苏轼、李纲、文天祥等群贤毕至,留下了文化巨人与南粤大地互相成就的千秋佳话。

  近代以来,广东开眼向洋,得中外文化交流碰撞的风气之先,成为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培育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所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

  回首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广东,许多标志性文化现象也开始于广东——首家音乐茶座、第一个省级艺术节、唯一的国家级文博会、第一家报业集团……在改革开放的火热实践中,《海外赤子》《情满珠江》《外来妹》等一大批广东文艺精品红遍全国,《我爱你,中国》《春天的故事》等一大批广东优秀歌曲唱响大江南北,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18年位居全国第一。与此同时,在广东大地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和特区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循着历史的足迹,抚近怀远,更能感受到广东文化之厚重。

  二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就加强文化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没有一天不在关注广东,广东发生的事情我都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深切关怀广东工作,多次对广东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要求广东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要交出优异答卷——

  2014年3月,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加强思想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昂扬向上、只争朝夕、奋勇争先的良好精神状态,坚决扫除那些腐朽的、丑陋的、邪恶的现象,让阳光的、美好的、高尚的思想和行为更好占领阵地,进而普及开来,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018年10月,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2020年10月,总书记再次视察广东时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

  思想的波涛,卷起实践的巨澜。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广东铭记于心、践之于行,把文化强省建设纳入“1+1+9”工作部署,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三

  2022年1月15日,广东省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召开。会议指出,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进一步深化了广大党员干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的认识把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必须肩负的首要政治责任。

  思想引领方向、凝聚力量,全省上下高举旗帜、学思践悟,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兴起了学习新思想、践行新思想的热潮——

  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阐释;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组织“广东红色文艺轻骑兵走基层活动”,开展“学讲话、讲故事、强自信”百姓宣讲活动,办好用好“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不断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立足广东地处“两个前沿”的特殊地位,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既深入推动文化建设,又守牢安全发展底线,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守住意识形态安全的“南大门”……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

  2021年6月20日,广州市恤孤院路3号,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竣工开馆,规模比之前扩大了两倍,历史陈列数量、现场展示效果和接待参观能力均显著提升。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是广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工程,是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的重要行动。许多党员、群众来这里参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接受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从纪念馆中不时传出,这穿越时空的声音,正是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回响。

  广东大地上,有许多闪耀着革命精神的红色地标。除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还有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州起义纪念馆、大埔三河坝战役纪念馆、东江纵队纪念馆……为了保护好这些红色革命遗址,充分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作用,广东立法通过了《广东省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科学界定革命遗址范围,深入实施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程,普查认定红色革命遗址4269处,省财政投入15亿元修缮保护,推动党在广东早期革命活动遗址群连片规划打造,红色展馆、红色地图闪耀网络,进而带动了思政学习、红色研学等活动的蓬勃开展,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仰信念信心。

  文明贵在养成、重在实践。广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文明之风越吹越劲,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截至目前,全省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57万个,实践中心在县(市、区)覆盖率达98.4%,实践所在乡镇(街道)覆盖率达97.9%,实践站在村(社区)覆盖率达95.1%。依托数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省开展理论宣讲、党史教育、文化惠民、科普宣传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260万余场次。“仓廪实,知礼节”,广东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实现了珠三角全国文明城市全覆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有声有色,网络文明建设成效明显,涌现出钟南山、麦贤得、彭士禄、卢永根、广东支援雷神山医院医疗队、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等一大批先进模范。

  立心铸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广东文化建设开花结果,进一步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四

  潮州广济桥,以“十八梭船廿四洲”而享有盛名。2022年春节,潮绣、潮雕、潮塑等非遗技艺互动式展演在广济桥轮番上演,重现昔日“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热闹场景……游古城、看非遗、品美食,正成为越来越多人节假日的“打开方式”。

  广东文化深厚、多元一体,拥有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形成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等绚丽多彩的文化生态,在语言、绘画、音乐、戏曲、工艺、建筑、民俗、饮食等方面都展现了鲜明的个性特质,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涵养滋润着广东人民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推进汕头潮州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行动方案,推进南粤古驿道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传承保护发展以广东音乐、戏剧、美术、龙舟、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传统文化艺术。推动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建设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鼓励支持地方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名家大师和传承人才,18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以“绣花”功夫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886个国家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48项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5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87万件/套国有馆藏文物,穿越历史时空、赋彩美好生活。广州荔湾区永庆坊片区、潮州老城古建筑群、南粤古驿道等岭南特色文化遗产“名片”重新擦亮,焕发迷人光彩,成了“网红打卡地”。

  “蓝蓝天,水涟涟,一片莲舟划过水里天……”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去年强势“出圈”,成为岭南文化“双创”的现象级作品,也是广东文艺精品战略结出的硕果。

  除此之外,广东近些年还涌现出《中国医生》《沙湾往事》《长征》《醒·狮》《掬水月在手》《信仰》《点点星光》《大爱人间》《热血军旗》《守护英雄》《花开新时代》等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市场叫得响的文艺精品佳作。仅“十三五”期间,就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全国性文艺奖项106个,获得戏剧奖、荷花奖、金钟奖等专业领域国家最高奖项约300人次,岭南文艺新高地建设成绩喜人。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同属一个文化圈,广东携手港澳深入推进“人文湾区”建设,成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智库论坛、媒体峰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实施粤港澳青少年连根计划,使粤港澳文化纽带更加紧密,不断增强港澳同胞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向心力。同时,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充分利用发掘“侨批”文化等独特纽带,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和旅游交流与合作,持续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和广东文化辐射力,生动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

  当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岭南文化实现“双创”发展,文艺扛鼎之作不断涌现,一幅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文化长卷正在广东大地徐徐展开。

  五

  “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2020年6月25日,一条来自东莞图书馆的读者留言,刷爆了网络。

  留言者叫吴桂春,是一名来自湖北的农民工,当2008年从工友那里了解到“东莞图书馆有许多书,还有空调,关键是随便看书还不要钱”,他便有了读书这个“第二职业”,并坚持了整整12年。

  “随便看书不要钱”,这是广东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一个表现,也是吴桂春们的幸福感所在。

  近年来,广东深入推进普惠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事业投入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高标准推进“三馆合一”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东画院(新址)落成启用,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460.5平方米,基本实现全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全覆盖。在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中,广东成绩均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等方面,为全国积累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经验。今天的广东,无论身在城市还是乡村,人们总能在居住半径内找到一方休憩心灵的文化空间。

  《奋进大湾区 乘风破浪时》《“最美逆行者”系列融媒报道》《告别“同命不同价”!》《成峰观点》……广东媒体这些年接连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是广东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结出的硕果。近年来,广东全媒体传播矩阵建设扎实推进,优质内容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才活力有效激发,对外传播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南方+等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成效显著,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持续提升。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以及“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主题,广东媒体充分释放媒体深度融合效能,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南方宏论《砥柱人间是此峰》、3D音画《心·颂》、VR《打卡广东红》等主流“爆款”层出不穷,嘹亮唱响新时代主流舆论强音。

  “同饮一江水,别猜我是谁,我也许是你陌生的大哥哥……”这是“同饮一江水”劳动者歌唱大赛的主题曲,在各地广泛传唱,大赛也成了百姓交口称赞的品牌活动。此外,广东还打造了群众艺术花会、民歌民乐大赛、“粤读越精彩”全民阅读推广、公共文化服务“三百工程”等一系列覆盖全省的文化惠民活动,公共文化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基层群众公共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在第十七届中国(深圳)文博会上,与科技跨界融合的文创产品分外“吸睛”:戴上VR眼镜,观众可“畅游”国内名山大川;扫扫二维码,博物馆里的名画在手机里“动”了起来……“文化+科技”的跨界融合,为广东文化产业带来新产品、新业态,也为文旅市场发展带来新格局、新机遇。这些年,广东加快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跨界融合发展加速,产业边界不断拓展。全省目前拥有近800家文化产业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文化产业增加值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其中广东动漫产值占全国三分之一,电竞业、网游业收入逾全国七成。与此同时,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旅游景点、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演艺场馆等有效联结起来,形成产业化运作新特色。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广东人民获得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六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个地方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变化。广东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中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的一个生动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的斐然成绩。文化建设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给人以深刻启迪。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坚持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强起来。当前,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自觉与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对标对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高政治把关能力,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把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到实际工作中。

  ——坚持科学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重要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刻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有效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高举这面思想之旗、精神之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为人民大众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新时代文化工作要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文化共建共治共享,用人民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切实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坚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文者,贯道之器也。”近年来,我们党从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入手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立破并举、激浊扬清,推动思想文化领域向上向好态势不断发展。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正本清源是基础、是底线,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立场坚定、头脑清醒,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赢得人心、鼓舞士气、壮大主流。守正创新是关键、是未来,既要坚持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守住方向、守住立场、守住根脉、守住底线,又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地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

  七

  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知所从来,明将所往。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今天,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未来无限广大,新时代需要文化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化高峰!

  “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让我们高擎思想旗帜,高扬主流价值,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更大力度、更强自觉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用刚健厚重先进质朴的文化滋养民族气质、引领社会风尚,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刘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