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谢宗玉:国营七一一矿,于无声处听惊雷

2024-12-03 10:21 来源:南方网

  三十年前的某个暑假,我躲在郴州下湄桥疗治情伤。在那里,我遇到两位清婉姑娘。周末不上班,她们就会陪我在附近山头转转。假如我们顺着郴江远走几步,就会与国营七一一矿不期而遇。

  只是那时,懂懵的我们,只关心己身忧乐,即便遇上,对一个即将停产的旧厂矿,也不会有太多探究之心。我们哪里知道,这个地方会牵连如此深广?不但关系中国命运,还左右国际政局。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万民沸腾,举国欢欣,全球震惊。世界格局由此改变,中国真正拥有了与美英法等西方大国扳手腕的核心力量,也不用太顾及“老大哥”动不动就给我们甩来的脸色。

  要知道,新中国成立伊始,核战争的阴云就一直笼罩在祖国上空,成了四万万同胞的共同梦魇。我们备战备荒,挖的防空洞都能绕地球几十个圈,就想为民族留种存根。朝鲜战争打得很窝火,美国人老扬言要用核武器给我们做“外科手术”。苏联虽然于1949年成功研制原子弹,可暂时压制美国。可随着英法两国先后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压力又扔给了社会主义阵营。

  何况盟国有,并不等于自己有。对中国这样一个博物大国来说,没有核武器,就相当于满园青菜没扎篱笆,野兽随时可以进来。民族倒悬与国家危如累卵的警报声并未解除。尽管财力不允许,工业不允许,科技不允许,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还是毅然决定,无论付出多大代价,我国都要尽快把原子弹搞出来。

  而原子弹所需的核心原料就是铀。

  没有铀,就像巧妇无米,一切皆是空谈。

  那么,铀在哪里?铀就藏在郴江下游许家洞镇的金银寨里,就藏在三十年前我曾与之擦肩而过的七一一矿中。

  三十年后,我年过半百,受邀前来采访。看着已被打造成旅游小镇的七一一矿,内心既惆怅,又感慨,原来惊天动地的事业曾与我那么接近,我竟一无所知。

  崭新的小镇,还保持旧貌。踏足进去,像穿越时空,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应该是七一一矿最鼎盛的时期。一切基础设施都构筑完好,住宅、医院、邮局、食堂、商店、电影院、托儿所、学校、大礼堂、饭店、招待所、理发店,一应俱全,如世外桃源,足不出厂,便可满足所有需求。

  那会儿经济已经复苏,所需之物,皆优先供给。这里地虽偏僻,但人人心连北京,个个脸带笑容,仿佛他们就驻在祖国的第二心脏。对外界,这里依然需要隐姓埋名,但在内部,他们已然得知,自己干的是惊雷事业。厂矿工人与子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不比北京大院红色子弟少。

  如今,工人虽然老去,厂矿子弟也多外出谋生,但这里战天斗地的火热氛围,仍非常浓郁。旧墙上被刷新的政治标语及口号,在这里是永不过时的标配。绣有红色五角星和“为人民服务”字样的书包、军用水壶及绿色军大衣,仍是商店招徕顾客的走俏物品,被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团结就是力量》《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一些富有年代感的歌曲还在小镇回荡,听得人血脉偾张。

  毛主席极具个性的口语,也被制作成庄重语录碑,随处可见。其不服就干的豪迈,及蔑视一切的霸气,让人如饮烈醇,肝胆俱张:“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管他什么国,管他什么弹,原子弹、氢弹,我们都要超过。”

  这真是一个让人沉醉的小镇。时间凝固,青春永驻,记忆激活,内心云水翻腾,无论多老的游客到了这里,都有想野火春风,再拼一回的冲动。世间若真有穿越,多好哇。

  随着采访的深入,早期创业的艰辛,也闯入我们视野。不管是修路、炸山、掘井、挖矿,都存在未知危险,甚至可能付出生命。但工人们知道自己正干着一项伟大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只能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以无畏之姿,迎难而上!下湄桥山谷的某座墓园,埋葬了一百多位七一一矿工,他们都很年轻,是没有功勋的无名英雄。

  那时他们到底怕不怕危险?当然也怕!但还有更怕的东西,怕国家重坠黑暗深渊,怕民族重被奴役欺凌,经历了新旧社会两重天,没有人再想返回过去。何况,最初来七一一的,都是从朝鲜战场浴血归来的士兵。枪林弹雨都不怕,又怎么会怕下井挖矿?

  随着规模的扩大,七一一矿开始全国招录工人,除西藏台湾,每个省都有。当然湖南最多。都不问去干什么,只要能跳出农村,吃上国家粮,干什么都成。那时吃饱饭就是最大的满足。

  现在我们看着展厅照片里那些简陋、寒碜、破烂不堪的生活环境,一边感叹唏嘘,一边心存疑问,清贫寒酸如此,艰苦卓绝如此,为什么他们人人脸上有笑,个个眼中有光?那种喜悦感和幸福感,甚至能隔着五十年光阴扑面而来。凭什么呀?

  就凭这里有饭吃,有衣穿,有工资发,还能做无名英雄,为人类解放事业,尽情奉献自己。能不浑身是劲,斗志昂扬么?做梦都偷着乐呢。现在我们纵向比较,觉得他们的满足来得好便宜,可只要横向与当时农村比较,他们又如何不乐在其中?

  况且,有志愿军言传身教,那可是英雄邱少云、黄继光、罗盛教的战友,要见贤思齐呵。还有党员起带头作用,何处闯不得?何事干不成?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人的精气神,一旦提振上来,整个世界都为之让路。

  那真是一个令人倾羡的年代。虽然清寒,但阳光烈焰,红花遍地。你若活在其中,照片里也必有一朵笑容属于你,并且开得跟喇叭花似的。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则不会这么想,要他设身处地,他会浑身寒噤。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的行为,在他看来,皆愚不可及。自己若死,世界就算鲜花遍布,也毫无意义。他们没有族群观念,身死道消后,世界就跟着不存在了。

  狭隘的人文主义者也许会指责那时的生存境况,那是他不明白“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真正含义。一拳开,就意味着霸蛮、冒险、牺牲;就意味着集中力量办大事,孤注一掷闯难关;就意味着与其千思百虑,不如直接行动,跨出关键一步。它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哪能尽善尽美?

  多亏有七一一矿,以及中国整个核工业的付出与牺牲,让中国成为继法国后,第五个拥有原子弹和氢弹的国家,重新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之后我们才能埋头一心搞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便是“免得百拳来”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政治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前瞻布局,令人景仰。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前辈们在负重前行。

  漫步小镇,突然间我不再抱憾年轻时的错过。或许非要等到现在这个年纪,才会有与七一一矿历史意义相匹配的认知。如果早来三十年,或二十年,谁知道我会不会像个愤愤不平的小文青呢?

  有一种蚂蚁,遇到森林火灾时,会紧抱成团,滚过火线。外层蚂蚁虽被烧焦,却护住了内部周全,这是它们族群的生存法则。蚁且如此,何况人乎?中华民族一次次浴火重生,靠的不正是这种牺牲精神吗?不说生死存亡的战争年代,新中国哪条战线,不是献了青春献子孙?七一一有幸,还能意外扬名。绝大多数曾撑起共和国脊梁的“三线厂”完成使命,正陆续被黄沙野草掩埋。

  心事浩茫连广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淡看生死苦难,不是因铁石心肠,而是视野胸襟,今时不同以往了。就比如现在,听着声情并茂的苦难陈述,我内心涌出的不是悲悯及同情,反而心生向往,恨不得与照片里的人一起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哪怕赴死,也在所不惜。生年不满百,每个人在时间长河,都是转瞬即逝的蜉蝣,关键是要死得顺心快意,重如泰山。

  我这一时之感,或许就是灵魂升华。在这个丛山环抱的南方小镇,这一刻,我关心的是整个中国,正在与世界赛跑的中国。

  撰文 谢宗玉,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文学专著《谁是最后记得我的那个人》《时光的盛宴》《末日解剖》《草木童心》《涂满阳光的村事》《独自远行》等。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周存   校对:梁洁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