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屠呦呦的礼物》:一个女性科学家的坚守与柔情

2021-10-20 15:38 来源:南方网 岳文平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提起屠呦呦这个名字,似乎一开始就与青蒿素有了宿命的联系。

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屠呦呦(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女性的故事里,似乎都很着力描写恐惧,因为作为弱女子,恐惧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怕失去上级的信任、怕没有亲人的支持、怕缺乏爱情的庇护、怕遗落内心的安全感……人生的很多岔路中,人们做出选择也多是基于恐惧与爱,但屠呦呦的故事里,你很难看到恐惧。

  她最大的恐惧大概就是失去梦想。

  她处变不惊,情绪淡然:走路不打弯,对面见到军代表竟能横撞上去,可以说是不畏权贵;辛辛苦苦从零创建523项目组,却被通知项目停摆,遭遇火灾把成果几乎烧了个精光仍不放弃,可以说是百折不挠;因为忙工作与孩子生分,孩子不认妈不叫妈……唯独被一个噩梦惊醒,梦见要做实验的四号狗死了的时候,她的情绪被激发到顶点,终于发足狂奔在凌晨四点的街头。这次她是真的害怕了——她害怕的从来不是别人如何看她,或是担心失去她拥有的那些爱,她只是担心190次实验的努力重新归零,再度功亏一篑。当她终于冲进动物实验室,哐哐当当打响铁笼,将所有的狗从梦中惊起狂吠,然后她面对着健康如常的四号狗,开心地席地而坐、纵情流泪道:“四号,你可以的!”

  对于一位科学家而言,失去梦想才是最重大的损失,即便在那个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一个科学工作者不能失去她的奋斗梦想,这一点到今天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屠呦呦活得特别真实,看似不通人情,但却恰恰使她免于活在被框定的人设当中,由此取得了常人无法取得的成就。每个时代都有嘈杂的声音,或是运动,或是名利,屠呦呦做出了一个好示范,她做的每件事都是为了更有效率地直击成功,而不是活在别人给自己描述的故事里。正因为真实做自己,所以每个细节都出乎意料,虽然都意外,但又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印记——一个瞻前顾后、风格拧巴的屠呦呦,根本提取不出100%精纯的青蒿素。

“祝贺屠呦呦研究员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座谈会”上的屠呦呦(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爱默生说,尽管我们环游世界去发现美,但若不是怀揣着对美的念想,我们将一无所获。

  屠呦呦家养的盆栽居然也是青蒿,即使在她病休的日子里,青蒿也是她认为美丽的事物,她为心中的美奉献了完整的自己。

  这样的人生令人羡慕:原生家庭宠爱她,她一生下小女儿,远在宁波的父母就帮她带娃;爸爸即使和她闹别扭,一盒果脯也能尽释前嫌;丈夫支持她,家务全包账目全管,还要替她试药——“我就想当你的小白鼠呗”,甜酥感人;女儿们天然爱她,大女儿为妈妈的名誉和同学打架,小女儿穿着她买的两只右脚鞋不肯脱下——尽管她觉得自己愧对孩子,孩子却不因此而埋怨她;甚至连实验室周边一个自私贪小便宜的成员屈光明,都为了报答她而报名人体试服(实验药剂)。屠呦呦从不缺乏爱和信任,从不用迎合别人而虚与委蛇,她的生活中没有空虚的痛苦,直接追求光明和挑战就好了,她的科研热情展示了所拥有的自由和成长,像一棵参天大树,从未出现过自我怀疑或自我伤害。有些东西可能会得不到或失去,但她却从不怕失去,这都源于她亲密关系的完整与和谐。

  愤怒往往是个体感知脆弱和无力的表现,屠呦呦拥有情绪稳定的一生,即使生活在非理性的年代,她也能用她的方法来最大程度地求同存异:当大家普遍评价她自高自大、无组织无纪律,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时候,她放弃凝视深渊,去关心处于更劣势的烧锅炉的老专家;当大家忙着在实验室里分派系,她点明了“我这里只有一派,就是‘业务派’”;当大家对常山碱和胡椒水的疗效感到绝望,对523前途茫无头绪的时候,她温柔而坚定地说:“大海捞针也要做”。除了窗台的青蒿盆栽,她还有一朵夹在书本里的小白花,它来自于没能活到青蒿素问世的疟疾小患者,这一朵花的温柔鞭策了科学家的一生,接纳了她在漫长的工作时间里无处释放的一部分母爱。所以科学家的孩子需要明白“他们的妈妈,为别人的孩子牺牲了什么?”

  这就恰恰是一个说话不会拐弯,忙到没时间谈情,在混淆黑白的年代仍大声疾呼“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科学应该实事求是”的“一根筋”,在压力巨大、挫折重重、工作屡次被运动打断的年代,真正做到了“革命生产两不误”——屠呦呦用朴素的共情告诉大家:世间并非只有零和博弈,人与人完全不必互相摧毁,大家可以通过沟通与互动,都做“业务派”,期待同一个宝贵的事业契机。

  一个小细节,喜欢《屠呦呦的礼物》里的阳台戏,它们几乎每集出现。阳台为人物和故事情节提供了一个延伸的空间,这个空间既与生活相连,又是人物从繁琐生活中暂时脱离出来得以喘息、享受独处时刻的场所。通过一个小小的阳台,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窥见屠呦呦内心情感与迷思的窗口。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听起来很宿命,做起来则要付出艰巨的努力,令这功勋比任何真实都更加真实。

编辑:王沛容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