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是谁?或许是史书着笔太少,世人更乐于去挖掘其以“沉鱼”而著称的美貌;又或许是她只是由越地入吴宫,地理位置不算辛苦,也不曾餐风露宿或横刀立马,总不如女官或女将军风光。所以,我们赞颂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与卧薪尝胆,我们欣赏大夫范蠡的急流勇退与明哲保身,而西施,在这一事件中的核心人物,却只能以“四大美人”之首而被津津乐道。然而,勾践之苦或是范蠡之谋,是为了春秋大业,又何尝不是为了成就自己的英明与野心?
唯有西施,在那个女子的诉求被轻描淡写的年代,才是更纯粹的家国情怀。一入宫门深似海,岸边送行的,竟还是心之所念的萧郎,他发现她、接近她、养成她,只是为了利用她身上的美好达成自己忠于国君的信念,这于一个出身于微末并未受过文化熏陶的年轻女子来说,何尝不是残忍。而西施,她以自发的爱国,悄然承受这份远行的重担,把万般心绪埋藏在心底,从此再无家,这才是真正的深明大义,这是坚韧而隐忍的“她力量”。
舞剧《西施》剧照
舞剧启幕,箫声响起,当墨色的书体在白色的幕布上缓缓浮现,我的心里忍不住跟着吟诵起来。独属于中国文字的色彩与简约之美,这每一幕的配词都不是走个流程,而是融入到舞剧中成为一抹行云流水,用非常简单的词勾画出西施的人生。作为舞台背景的白色与顶部垂下的花格窗相映,配上浣纱女群像一波波地轻摇手中微光粼粼的丝绢,真有种梦回江南水乡的感觉。大美至简,并无过多修饰的舞台,让观众的目光完全聚焦在演员的演绎中。
勾践,从出场的衣衫褴褛、失魂落魄到与群臣谋的凌云之志,再到披衣加冕骤然而起的王者之姿,忍得卧薪尝胆之苦也受得起众人一拜。
范蠡,始终如一的文臣形象,冷静而克制,只有面对勾践时才忠心直白,尽管如此,也能感受到他与西施诀别时的纠葛流连,先放手的反而先回眸。
教习嬷嬷,刻板严肃的身姿下,高昂的脖颈和教鞭一般的小竹棍儿,透着一股嗔怪,反而有一种莫名触碰笑点的小傲娇。
郑旦,作为西施的女伴,二人之间没有“雌竞”的小心思,她欣赏和鼓励西施追求爱情,同时也大方展示自己的美,既不夺主角的光,也没有配角的落差感。
越国士兵,以影子舞的形式展现了一段新颖独特的“船拳”,富有吴越传统文化特色,简洁的道具线条,利落平衡的动作,再现了越国军队练兵的暗涌和决心。
宫廷舞女,则与西施共同展示了源自两千多年的响屐舞,眼波流转、宽袖窄腰、环佩玎珰,盈盈碎步之间,再现了宫廷生活的朝歌夜弦。
而女主角西施,她不再是传统印象里“病如西子”的形象。她是明艳活泼的,是生动俏皮的,她美貌而不自恃清高,选为翘楚也未见张扬。浣纱女时期的轻盈跳跃,与范蠡相遇时期的怀春羞涩,入宫受教时期与嬷嬷有趣的周旋,直到响屐舞开场的从容自若、蜕变登场……倘若时光停留在此刻,多好。然而紧跟的是与心上人的诀别,那红色嫁衣是华美而沉重的衫袍,拖着她走向未知的国度和人生。
舞剧《西施》剧照
自古以来,和亲远嫁者都是如此,而西施甚至连这样的名分也没有。古代家国动乱之中,女子犹如一叶浮萍,在风雨飘摇里被命运裹挟前行。没有人想过她的来时和归处,能够支撑她孤独在异国他乡走下去的,大约就是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家园重振的期盼。她用整个人生守护的,正是她所不能再拥有的。越王胜利时,谁还能想起这一叶扁舟送走的女子?
而即便知道结局如此,西施仍以她清瘦的身躯甘愿作为越甲吞吴的先行者,咽下其中的万千苦楚。这已经是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期,一位女子所迸发出的最大力量了。“她力量”不只在于美,而在于同样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历史的西施在正史中杳无踪迹,剧院的西施在舞台上大放光芒。
能以这样的形式重新认识西施,真好。
撰文 朱烨(广东省广播电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