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战争中的女性力量——观舞剧《金陵十三钗》有感

2024-12-14 00:32 来源:南方网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当此时,1937至1938年那段惨无人道的历史又会浮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一次次震撼和敲打心灵。建于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一面照片墙,上面是幸存者的照片,而更多的同胞,生命被以极其残忍的形态止步于那场屠杀。文艺作品以不同的形式挖掘和展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件,正是为了不断地提醒人们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依托历史、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大型舞剧《金陵十三钗》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今年12月11日至12日,舞剧《金陵十三钗》在广州大剧院巡演。

  舞剧未启幕时,台上一片黑暗,只有“金陵十三钗”几个鲜红的大字,如颔首泣血,悬垂在舞台上方。也许是受到剧情背景的感染,落座的观众鲜有欢笑言谈者,大多在位置上静静等待着。

  一方金陵城,在短短的六周里如同走了几个轮回,所有的生命毁于比普通战争惨烈百倍的人为屠杀,半壁残垣满江红。

  舞剧开始,舞台上赫然落下的城墙砖刻满了死难同胞的名字,触目惊心。舞台两侧的提示字幕带动观众进入剧情的推动。对于笔者这近视眼来说,字体略小的提示语看得有些费力,但即便忽略字幕,还是能够理解剧情。

  舞蹈演员的肢体表现力格外鲜明。即使是隔着较远的距离,看不清相貌,也能够分辨出玉墨的妩媚大气、豆蔻的青涩活泼。男演员中,饰演戴教官的张傲月一出场,挺拔舒展的身姿和干净利落的动作就足见其深厚的舞者功底。能够理解的是,现场演出并非大屏幕,即便是“金陵十三钗”这样的群像主题,也不可能一一塑造出每一钗的特点;而当她们作为一个整体反复出现,所展示的意象也不仅仅是十三钗本身,而是在那个满目疮痍的时代里,千万个既有小情小爱、又有家国情怀的女性。她们原本目光局限于自己的营生,甚至颇有矫情,却在残酷的战争面前,被心底最深处的爱国之情激发了出人意料的举动。

  整个舞剧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有这么几个场景:

  一是玉墨与书娟、小玉墨的共舞。在作品里,玉墨和书娟是相互映照的,玉墨羡慕书娟的学生身份,而书娟也未尝没有对玉墨一众姐妹的风韵产生好奇。幼时的玉墨,也曾像书娟一样是教会学校的学生,即便日后被迫沦为风尘女子,心底仍然有一块最柔软和善良的地方,既是留给幼时的自己,也留给了年少时相仿的书娟和女学生们。

  二是戴教官扔炸药包。这是一段独舞,仅有背景屏幕的衬托。从在舞台正中的刚劲屹立到轰然倒下,战争之中,军人用血肉之躯守护着一众百姓,尽管个体的力量有限,尽管随时会战死沙场,但坚毅有力的身躯依然如横亘在枪炮与平民之间的城墙,扛起了守卫家国的重任。

  三是白绫滑落的瞬间。当女学生们得知要被带去日本军营,相约宁死不屈,舞台一瞬间齐刷刷掉下来十三条白绫,黑色的舞台与刺眼的白色形成鲜明对比,不仅表现出女学生此刻的绝望,也昭示着她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远离战火,罪恶的战争让学校这最后一块净土也化为乌有。与此对比,十三钗毅然扯下白绫替身相救,整个舞台变成红色,寓意着鲜血和生命的燃烧,一群生命即将逝去,一群生命在成长,女性的力量,不屈也不会消失。

  四是十三钗重现舞台。舞剧中用升降台来表现十三钗赴死的场景,她们身着学生装,从舞台缓缓降落,消失在观众的视线里。正当观众沉浸在对剧情的悲叹中时,舞台又骤然升起,十三钗重新以素雅的旗袍再度亮相,灯光打在她们身上,凝聚了她们灿若朝霞的大义之光,这是“她力量”之美,也是从那个时代的“她们”到新时代的“她们”的华丽新生。

  舞剧如同历史被撕开的一隅,它不能全面反映历史,但可以通过艺术化的角度让观众走近历史。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金陵十三钗,更是其背后那国力薄弱、任人宰割的悲怆岁月。走出剧场,当再次看到珠江两岸的灯火繁华,又如何能不感叹这个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时代!铭记历史,就要珍惜当下、展望未来,迎着百年奋斗的目标,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去。

  (作者:朱烨   单位:广东省广播电视局)

编辑:周存   责任编辑:江海燕   校对:陈学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