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歌剧《侨批》:漂洋过海的泪与糖

2025-07-11 11:30 来源:南方网 任田

  和朋友拖儿带女去看歌剧《侨批》,看完正值广州大雨倾盆,大家停留在大厅里意犹未尽,慨叹:现在的歌剧、话剧真是越来越好看了。

  多媒体舞台上的时代故事

  随着多媒体表现力增强,故事里梁董氏每日望海盼亲,作为背景的大海时而怒涛滚滚,时而浪花温柔,时而天涯弯月,时而晴空万里,都伴随情节推动和人物心情变化。舞台装置和灯光也非常到位,布景模型出众,结构却不复杂:像梁董氏破破烂烂的家,母女俩码头话别的木棉树都带给人小小的惊艳,科技带来舞台革命,真正做到移步换景,迅速切换,不劳观众漫长等待。虽然是三幕三场,但沉浸式体验并未被短暂的中场休息隔断,反倒感觉观剧体验比广告超多的热播电视剧还好看,因为演员是实打实全本台词唱满全场,根本没有提词器、对口型之类的娱乐圈病 。

  朋友9岁的儿子第一次接触歌剧,对下沉式乐池的现场奏乐形式非常着迷,这显然是高配置歌剧的体现,有现场合唱团和管弦乐团的加盟肯定比伴奏带表现力更强。后排的家长给刚上小学的孩子讲解剧情,我们好奇:这么小的孩子能坐得住两个多小时吗?事实上,她已经是个老观众了。而歌剧是旋律、演奏和歌唱的有机结合,小孩子也许并不能及大人同步理解剧情感,但完全能够初步共情音乐。

  如果说歌剧比话剧更难推广的点在于唱白中大量叙事会令节奏变闷,下半场孟卫东的作曲就显示出抒情方面的优势,当没有复杂剧情需要交代时,乐曲变得轻松悠扬,旋律性强,反而比话剧更富情绪张力和韵律美感,这就是不同主题配不同载体的各自优势了。

  当然女主角梁董氏的扮演者李步凡的唱腔是一大亮点,表现力和持久力都很强,相比别的演员(不是说别的演员不好),可以明显体会出她咬字清晰,不用看台词也知道在唱什么,不要小瞧这一点,咬字清晰在外语学习中是第一关,能带出稳健的语言美感和情绪表达能力,电影台词中亦如是,好演员必过台词关,令歌剧迅速脱离“口水歌”的卡拉OK感,成为殿堂级艺术。

  悲剧里应该有希望

  威廉·莎士比亚说:“人生如戏,你才是主角。”如同莎翁的四大悲剧都是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激烈的矛盾冲突,给观众留出了思考,比如展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爱与恨、信任与背叛等主题,都是镜面对比,而不只是有遗憾、苦难和悔恨,但最后都导向毁灭,悲惨的结局。

  听说《侨批》出过好几个版本,经历不断的打磨,但我个人意见总觉得这个版本应该不是最好的,或者最好的还在路上。为什么呢?因为悲剧需要“突转与发现”,形成“希望-破灭-再希望”的波浪曲线,简言之,就是“玻璃渣里的糖”。其实侨批千千万万,里面不乏很多令人会心一笑的素材,透露出人民智慧中的坚强与乐观。如侨批中常见的“寄来椰糖滋味甜,阿嬷牙齿笑掉两颗”,如丈夫吹牛南洋见闻“香蕉大如船”,妻子回信拆穿:“侬家庭院芭蕉才发芽”,又如父亲寄钱给母亲时说:“虽逢乱世,记得买糖哄细囡”……正是这类含泪的微笑,造就了侨乡文化的生命力,而不仅仅只有离散与创伤,唱到最后观众对痛苦的钝感力增加,反而麻木。

  下南洋是当时沿海穷苦百姓改变生活境遇的一种谋生主流,大家一边为生活所迫,一边也想搏出生天,虽背井离乡、九死一生,也想为积贫积弱的家庭搏个未来,而非只是单极式的悲剧堆砌与苦难叙事。剧中梁董氏丈夫新死,孩子又葬身海难,一个悲伤紧接着另一个悲伤,全是波峰没有浪谷,没有玻璃碎片里的糖。如果能改成人们带着希望发出侨批和收到侨批,虽各自异地身系重担,但仍能与亲人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对冲掉一些悲剧色彩,想来也会很好看,况且也是一步步将悲剧送达高潮的铺垫,因为悲剧就是把幸福撕碎了给大家看。

  期待这部《侨批》在未来的打磨中,能如一封跨越时空的完整家书,既有“慈母手中线”的眷恋泪痕,也有“稚子描红字”的温暖笑影。梁董氏灯下读批时,不仅咀嚼相思之苦,也相告女儿学写“父”字的骄傲;南洋梁诚如回批时,既诉说思乡的离愁,同时描绘南洋的烟火。真正的侨批精神,恰是这种“含泪的微笑”——何惧命运的风浪,始终紧攥着希望的薪火。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任田

  图片:主办方提供

编辑:金哲华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