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繁华与不响

2024-01-26 17:31 来源:中山日报 阮波

  繁 华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繁花》到了王家卫手里会拍成怎样?以现场编剧、手执摄影机跟拍、快速剪辑、彩色滤镜、特色配乐等美感来营造电影间离效果的布莱希特派大导,将如何以极端个性化的拍摄剪辑风格去体现《繁花》的精神特质?金宇澄的文体风格本来就有着“当今几乎不可能出现”的特别,不分彼此的段落加之细碎绵密、细腻纷呈如繁花的上海俚语加苏白,有着中国古典文化的工笔美,文学经典与影视语言的生成与转化,时代经典与人物命运、时光流逝推动心理变化……文学名著改编影视剧向来不易,何况是这样一部对话在通篇结构中占了绝对比重的“怪异里才有自由”的特立独行之作,没有全部照搬原著是上上之策。

电视剧《繁花》海报。

  王家卫在原著逻辑中选择了股票市场、外贸加工、餐饮等几条线索进行铺呈,围绕黄河路、南京路、进贤路、黄浦江、苏州河、外滩、浦东、浦西等地理范围进行梳理,再配以57首年代感金曲……氛围到位了之后,人物以一男三女为核心,周边以出色配角进行剧情延伸。以“表现”实现“再现”,逻辑性辅以氛围感,原著里面细腻恢弘的老上海还是立得住的。“感情这东西,错过了就是另一条道路”“今天的太阳晒不了明天的衣服”“上海的面子是黄浦江,里子是苏州河”屡屡出现的这些经典对白拉开了疏慢、优雅、流动的上海帷幕。

  上 海

  上海与香港之间的文化牵连与渊源始于上世纪初广东人的四大百货,在剧中有迹可循并且延及深圳,也就是将剧中背景交代得十分到位。1949年前后上海移民到港之后培植的上海文化,正如上世纪初广东人在上海的发展一样茁壮,最佳证明不只是王家卫,香港影圈里上海籍的杰出电影人不在少数,而香港其他行业的上海人也有着同样精彩的业绩,在今天的香港想找杰出的上海籍人士一点不难。这种多元杂交文化的共通性使得香港与上海仿如两颗东方明珠的文化胶着在剧中有着王家卫式的衍生。

1月6日在上海影视乐园(车墩影视基地)拍摄的电视剧《繁花》中的黄河路实景。 来源:新华社

  王家卫在与作者金宇澄谈改编权的时候说过:“你写的就是我哥哥姐姐的事情。”具有港商身份的剧中男主阿宝,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王家卫自身的基因投射,也是他花费最多心血打造的角色。作为细节控,他当然给予整个剧中每一个角色足够的尊重,无一不是精心打造、相互配合、力度均衡地烘托了阿宝,王导在阿宝身上的深深共情确实毋庸置疑,王导在上海身上的深深共情同样不容置疑,这份骨子里的上海情谊其实早在《阿飞正传》《花样年华》《2046》等片子里就已埋伏着。了解王家卫的观众都知道,他1958年离开上海到香港,《繁花》原著里的上海记忆与上海味道一直是王家卫骨子里的文化趣味。王家卫在《繁花》这封写给上海的情书里想表达的也许就是《到底上海人》里面的结语:“我喜欢上海,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作品”。

  不 响

  《繁花》30集热播,总体艺术手法是纯熟与讲究的,在保留了王家卫个人风格的同时,由单机拍摄、现场录音、剪辑跳跃的整体手段,电视剧看起来既怀旧又现代,别有一番滋味在弥漫。首拍电视剧的王家卫也还是大手笔,提供了电视剧经典的新范本,剧情剪辑重叠并行,时有埋伏,时代感与幽默感拉满,把电视剧打磨成光影幻化的艺术品,把上海拍成文化名片,每一集皆可单独成片当一部电影来看。这份7年磨一剑的沉着给予了作品底气,是留得住的优质之作。

  如果原著《繁花》是一个梦,筹备4年拍摄3年就是王家卫对于这个梦的诠释与付出,所有演员在片尾表示拍不够,沉溺其中不愿自拔,但愿长梦不复醒的似乎还有投入观剧的观众,所有人都拿出来足够的耐心与期待,并在此剧中得到了满足。与近年影视业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包括某些大导)相比,《繁花》剧组则是以漫长、扎实的创作态度克服各种难题,精雕细琢,不厌其烦,放下一切浮躁,仅仅为梦想而战,应该为2024年的影视业创作开了一个好头。这就是上海话里的“不响”,不声不响的经年雕琢之间又奉献出经典一部。

  配 角

  剧中男主胡歌表现已属不俗,女角方面马伊俐稳定发挥,唐嫣、辛芷蕾都有惊喜表现,至于整个剧里的配角就不仅锦上添花而是熠熠生辉了。

电视剧《繁花》海报。

  前面几集最为亮眼的爷叔就像是旧时代江浙地区特产的绍兴师爷,运筹帷幄、指点乾坤,老演员的功力如定海神针。还有范总、貂兄、景秀、陶陶、老葛、美林、科长、众服务员等等,每一个都活灵活现,使得整部剧作有温度、有味道、有喜感,连短短出镜的初恋杜鹃也是一出场就艳压三女主,是本剧与阿宝生命剧本中锦上添花的气质亮点。

  空 门

  电视剧《繁花》复杂演绎情感空门的戏码,观众对于剧中男主阿宝与三位女主玲子、汪小姐、李李的三种情感关系种种猜测,有说爷叔离了婚是为了同时照顾两个孃孃,所以阿宝为了不负她或者她就学习爷叔干脆都不表态。有意思的是,王家卫在每一段感情中插播的回忆杀金曲似乎都与其感情性质如此契合:宝雪恋配乐是《偷心》,宝玲恋配乐是《突如其来的爱》,宝汪恋配乐是《执迷不悔》,宝李恋配乐是《你是我胸口永远的痛》,最后宝李恋的暧昧关系可以理解为是止于李李与前任A先生的痛。

  反 响

  《繁花》无论原著还是电视剧都具有较高的观赏门槛,目前已然成为褒贬不一的现象级文艺创作也属预料之事,话题度是绝对的宣传攻势,助推本剧高光亮相,先拔头筹。

  对于坊间的回响,王家卫依然不响,是如人所说的“不知道怎么回答”“不愿意回答”还是“不必回答”,每个观众心头自有答案。上海人自有腔调,而王家卫是一直都有腔调,上海话是聒噪还是华丽,上海人是“发糯米嗲”的扭捏还是拿捏,剪辑是跳跃还是意识流,还有许许多多的非常规创造性发挥,所营造的审美陌生化与艺术感,在慢工出细活的完美主义王家卫这里大概不会是意外失手的细节与主调。好看,难懂,可观众看不看得懂在他那里固然是另一码子事情,但王家卫在收视率经营方面依然是不放弃的:费翔、钟镇涛、范志毅、温兆伦、林熙蕾以及筒子楼里面住着的各位上海艺术大师轮番客串,春晚一般的明星轰炸效应犹如上海滩豪门盛宴,在观众心理上形成一波一波的高潮体验。实在要挑剧中的破绽,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饭店里面挂的灯饰居然是近年的多层圈套、羽毛尾巴等款式,虽然背景虚化了还挺扎眼,稍欠推敲。再有最美售票员杜鹃的死有点欠缺交代,略显突兀。

  说到上海,永远绕不过的还有张爱玲,她在《到底是上海人》中说的“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炼。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繁花》希望表达的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奇异的智慧与奇异之美。先是个人人生的“繁花”与造化命运“不响”,再有伟大时代的繁花与沪上江海不响——在诸多的文艺经典中,什么样的时代红利是千帆阅尽的上海人没有见识过的!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广东中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周存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