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洞见 |林海利:“时代之眼”,从寻常中看出不寻常

2024-01-06 12:02 来源:羊城晚报

  三十多载成就“时代之眼”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几十年时间,忽焉已逝。看着马勇送来的《时代之眼》书稿,晚报人挑灯夜战,舞文弄墨,忧心为政,真情为文的情景,浮现眼前。

《时代之眼》(作者:马勇,羊城晚报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

《时代之眼》(作者:马勇,羊城晚报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

  时间是一种充满魔力的尺度,标注时代的变迁,也丈量个人的足迹。历经时间的反复淘洗,一个记者究竟能走多远?

  读罢《时代之眼》一书,心中多少有了答案。

  “放眼世界 洞察万物”“洞悉时局 察出高度”“深入挖掘 逼近真相”……仅仅是目录,就“拽”着人不由自主往下品读。当事情还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如何明察秋毫,洞察出其前因后果,看得见问题,看得清真假,看得准方向,这是新闻人追求的境界。如何锻造出洞若观火的“新闻眼”,新闻人在探寻,思考。

  时代之眼,就是用新闻之眼看时代。细览内容,详尽的案例引人入胜,犀利的点评激荡人心。可以说,这本书既有“术”的经验总结,也有“道”的深入辨析。无论是围绕具体作品的个案分析,还是跳出新闻报道的抽象思考,都浸润着一名老记者的精品意识和探索精神。

  认识马勇也有三十多个年头了,他出生于报业世家,自小耳濡目染作为新闻记者的父亲如何“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不论是做记者、编辑,还是担任部门主任,他均不遗余力地充分利用新闻资源,寻找新角度、新主题、新形式,组织策划具有规模效应及思辨性深度的报道,摸索新闻报道的“晚味”特色。

  他始终坚持以佳作记录时代、影响社会、成风化人,采写了卷帙浩繁的新闻作品,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广东新闻奖等奖项。

  30余年丰富多彩的从业经历,映照着他热爱新闻事业的初心,也诠释了好稿是不畏繁难“走”出来、“磨”出来的。

  探究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眼”密码

  我曾经做过马勇的责任编辑,对他比较了解。他是一个对新闻充满好奇之人,也是一个对新闻执着之人,遇到新闻,无比兴奋,“去现场,揭开真相”是他的口头禅。

  30年的新闻生涯,让他开了眼界,练了眼力。他不惧艰辛走南闯北,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访谈石油工人,穿越罗布泊探险,远征南北极调查融冰,见证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横跨欧亚叙写“一带一路”,深入岭东赓续文脉,以笔墨见证时代发展。

  他坚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努力尝试从平凡中找出不平凡,如好军妈姚慈贤、“神行乡邮”李炳房、田间看病半世纪的“农田神医”李权生……这些表面看似平凡的普通百姓,深挖下去却有着与众不同的闪光点,个个都是读者喜闻乐见、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典型人物,极富感染力。

  新闻界有一句行话:“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

  的确,这是对记者最好的描述,也是对记者准确的定位。马勇就是这样一位默默耕耘的记者,通过自己的笔呈现一个个新闻故事、自己的眼见证一幕幕社会变迁,忠实履行职责和使命,推动社会变革和时代进步。

  中国著名记者穆青说过:“人身上最敏感的器官是眼睛,十八般武艺,眼睛是最锐利的武器。”这双眼睛,新闻人称之为“新闻眼”。有了它,你就能迅速发现新闻、准确判断新闻、及时报道新闻;能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从寻常中看出不寻常。

  这样一双让记者们既羡慕又渴求的敏锐“眼睛”,究竟与什么有关?能否锻造培养?随着时代变迁,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新闻眼”发生什么变化?

  马勇通过自己30余年的新闻阅历、新闻感悟,探寻其中的密码,这本《时代之眼:信息超载时代如何从寻常中看出不寻常》就是成果之一。

  平实道出精妙事理和谨严法则

  这本书约40万字,读起来兴味盎然,是因为,不少文章写得波澜起伏,有声有色,读之悦人眼目,思之启人心智。

  作为新闻记者的马勇依傍某一重大事件、重要采访活动和专门问题展开理论思考,而从整体来看,又囊括新闻采访学的全部要素,从新闻报道的基本原理到新闻采写的立意、谋篇、布局、语言等。

  事实上,新闻采访从来都不是刻板和教条的,而是灵动丰富的实践活动。

  一位老新闻人曾这样形容好记者:当面对一场惨烈的灾难时,文字中常常饱含着泪水;当面对英雄人物和先进人物时,下笔常常激动得不能自持;当面对复杂而多变的社会现象时,落墨处常常陷入一种不可名状的纠结;当亲历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时,思绪常常振翅高飞,浮想联翩。

  我非常赞同。新闻是客观的,忠实地记录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是记者的天职;记者又是个体的,一样的新闻事件和一样的新闻人物在不同记者笔下有不一样的色彩。

  有人说新闻是“易碎品”,新闻速朽,非也。其实,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这本书收集的都是马勇在羊城晚报发表的优秀作品,大部分都获得省级以上的新闻奖。这本书的一个意义,就是作为新闻记者的作者,是历史进程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者,把人们共同经历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生产和生活场景,以独有的敏感的神经、细腻的观察、快捷的速度、生动的文笔来呈现,反映时代风云,记录历史足迹,作品因此具有了永恒的价值,成为难能可贵的历史见证。

  本书具体章节的分类并没有按新闻学术所界定的标准来划分,而是以问题为导向。这正是其特色所在,每一个章节都有作者所思所想的理论分析,也有昔日的新闻报道作为案例,可以作为一本新闻教科书使用,因为个性中包含了大量的共性,在当下互联网时代,既有针对性,又有实用性。

  优秀的记者,总是能够在真实客观地记录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时,展示独特的视角,表达独特的感受。

  经验也好,体会也罢,这部书稿将新闻采访千变万化、生成流转的丰富性呈现给读者,更将采访的精妙事理和谨严法则平实道出,直观且质感;像一潭活水,欢快或沉静地流淌,指明人生道理,指示职业方向。

  相信,用心的读者一定会在轻松的阅读中,拨动敏感的心弦,点燃思想的慧光。

  学者马克斯·韦伯将学术与政治视为一种志业,认为这是一种“去用力而缓慢地穿透硬木板”的工作。做新闻又何尝不是如此?

  文/林海利

  原文载于2024年1月7日《羊城晚报》A6广角版

编辑:周存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