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与物为春——刘宁博士阶段艺术探索的哲思与突破

高剑父纪念馆呈现学术深耕的“无声开幕式”

2025-08-19 11:54 来源:南方网

  8月17日下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刘宁的“与物为春——博士阶段专题汇报展”于高剑父纪念馆静启帷幕。此次展览未设传统开幕式,而是以一场学术研讨会为核心,由高剑父纪念馆馆长李琰担任学术主持,汇集了岭南艺术研究学者、批评家及实践者,聚焦刘宁博士期间的艺术语言演进与东方美学哲思。这也是继2022年“宁——刘宁山水画作品展”后,她第二次于此重要文化地标高剑父纪念馆举办个展,彰显其与岭南学术脉络的深度联结。

图片

  学术坐标:师承与突破的双重轨迹  

  刘宁的创作生涯始终交织着严谨的学院传承与锐意的个人探索。作为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的博士生,她延续了导师“以艺术体悟宇宙人生”的哲学路径。卢禹舜强调艺术需“寻道、问道、悟道”,这一理念深刻塑造了刘宁对自然与心性关系的思考——她将水墨视为“穿透表象凝视本质”的媒介,在博士阶段进一步强化了对生命本源的诗性叩问。  

  高剑父纪念馆作为岭南画派的学术重镇,其“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精神与刘宁的艺术追求形成共振。展览中,她以“山水重构时空秩序”,既呼应了高剑父“艺术救国”中的人文关怀,又以当代女性视角解构传统山水符号,形成“静谧中的磅礴”之独特气质。

图片

  创作内核:博士研究的学术性呈现  

  本次展览集中展出了刘宁博士课题研究的核心成果,凸显二个维度的突破: 一是“与物为春”的哲学实践,展览标题典出《庄子》“与物为春,心适物化”,刘宁通过泼彩与枯笔飞白的辩证运用,在作品中实现物我边界的消融。

  刘宁习惯以青绿渗透墨骨,营造“色墨互生”的混沌初开之境,隐喻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动;刘宁爱好材质的大胆尝试,结合岩彩的矿物质感与水墨的流动性,在宣纸上构建多层次空间,时以金箔碎片介入山水结构,折射光色变迁中的时空碎片感;她通于打破“山水—花鸟”题材壁垒,将岭南草木(如木棉、蕨类)微观形态放大为山水意象,延续陈树人“以花草见天地”的岭南传统,却赋予其抽象表现性肌理,实现形式革新。  

图片

  学术现场:研讨会中的思想交锋  

  展览研讨会由李琰馆长主持,学者们围绕关键议题展开辩论。杨宇远谈到,刘宁的“山水”已超越视觉再现,自然观的重构,成为“心象地理”色彩从冲突转向调和,揭示艺术家对“万物齐一”的禅悟深化;王坚认为,刘宁以“刚健笔意”突破女性艺术家常被限定的柔美范式,线条力度重塑了水墨的性别话语,达到了性别视角的超越。

  作为一场“无开幕式的展览”,它摒弃了喧哗的庆典,却以八十余件作品的沉潜之力与学术研讨的思辨深度,彰显了刘宁从技术锤炼到哲学表达的蜕变,是一种在静默中生长的学术力量。在卢禹舜“力戒浮躁”的教诲下,刘宁的博士创作恰如“春”之命题——不张扬而万物生,为岭南画派的当代演进提供了充满可能性的路标。

  撰文 李琰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赖玉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