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总书记的这一讲话,为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固本培元、立根铸魂、开拓创新的无穷伟力。
广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岭南多元文化之精华荟萃于此。这里既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口岸,也是百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点,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令这座城市充满生机,创新精神也成为该区域音乐文化最为突出的特征。创新是文化生命力的集中体现,为文化带来了积极动能,增强了文化包容、更新的能力。
客家山歌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客家山歌于2022年5月入选第八批广东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既有客家山歌的共同特征,又有独特个性风貌,而广州客家山歌最鲜明的品格是融合创新。广州客家山歌体现了创新精神的三个维度;守正创新的精神内核、开放包容的艺术风格以及融合发展的时代风貌。
一、守正创新的精神内核
守正,是守住客家山歌精神内核之根。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六个坚持”,第三条就是“坚持守正创新”。南唐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写道,“正”是“守一以止也”。“一止”为正,守正就是守住核心价值,守住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守住老百姓对真、善、美的向往,守住社会文明进步的主旋律。
客家人自明代就迁徙入穗,并没有因为身居异乡而消沉、悲观、颓废,而是在劳动中歌唱、在生活中歌唱、在人生礼仪中歌唱。山歌唱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唱出了对爱情、亲情、友情、家乡情、家国情的坚守,唱出了对地方特色的自信。客家山歌传递着客家人崇先报本、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优良文化传统,是客家人长期积累下来的对世界的感受和对精神家园的选择。广州客家族群的聚落经历裂变和扩展,新的客家聚落进一步成长,形成活跃在越秀、天河、花都、黄埔、番禺、南沙、萝岗、增城、从化的客家聚落文化,如今深度融入城市文化公园景观和社区文化,通过每月在固定日期举办的“墟日”“山歌会”形成族群聚集。文化是一个族群社会生活的总体形态,是富有生命力的。客家山歌满足了广州客家族群内部情感的交流,代表了人民的价值选择,形成了族群向心力。“歌墟”通过现场的即兴对唱为这群“异乡人”找回了千年迁徙之路的记忆,带来了归属感与荣耀感,在城市中重构了族群的自我认知,是客家族群在音乐文化心理精神层面对客家文化之根的坚守。
二、开放包容的文化风格
开放,是吸纳借鉴其他族群文明之长。所谓“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华文明的开放特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哲学之中。客家山歌跟随客家人千余年的迁徙脚步,风雨兼程、开疆拓土,由中原河洛辗转落脚于岭南,在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的涵濡融合演进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文化吸纳力,主动融入不同文化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语言模式和文化体系,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窗口。客家山歌向来适应变化,更善于接纳。它经历过《诗经》等古老歌谣的洗礼,吴歌和畲瑶民歌的浸润,如今它植根于岭南文化,流播到港澳台、东南亚,辐射全世界客家族群,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域外元素。多种异质文化在广州并存、交流、碰撞,让广州客家山歌既保留了客家祖地中原的文化神韵,又有岭南文化的异彩。客家族群生活场景千年来不断的转换,其华夏中原文化的文脉不断融入山地和海洋的基因。客家山歌的即兴编唱,使客家移民既能将身边新的生活融入到传统的古老的歌谣里,同时善于借用广府本土曲调描摹客家生活。因此,客家山歌一方面沿袭了中原特色,与闽、赣,以省内粤东梅州、河源的客家山歌一脉相承;同时又因地制宜,积极吸收广州本土音乐文化与民俗。譬如,广州客家山歌四句板中具有粤曲韵味的拖腔,在《舞春牛》中体现出粤剧中的戏曲身段元素,同时还在《过山拉》中表现出特征性下滑旋律线等广州客家山歌独有的曲调。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交流、交融,跨民系的融合景观与其他地区明显不同,充分体现了极强的文化吸纳力,为文化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融合发展的时代风貌
客家山歌原是依山而生,随着族群的迁徙,如今的客家人早已走出苍茫大山,在城市中定居,文化生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音乐的表现形式、音乐文化的传播传承形式上,已经在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方式的基础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客家山歌与自然、田野、乡村有着天然密切、与生俱来的联系,它带着泥土的芳香,是来自大地的歌声。
由于生活场景的转换,客家山歌也曾一度无所适从。然而,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古”与“今”串连起文化的历时变迁,客家山歌秉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和而不同的理念,凭借强大的文化更新力不断与新的传播方式与传媒技术结合,完成了从古老农耕文明走向现代都市文明的文化进程。
广州有众多的公园,其空旷的天然地形与客家山歌的原生环境具有相似性,为城镇中的客家山歌开拓了新的阵地,成为客家山歌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的一大创新。广州客家山歌扎根公园文化,不断丰富其思想内涵及表现形式,以“客家山歌墟”为核心,主要活动于越秀区越秀公园、越秀区烈士陵园、黄花岗公园,天河区凤凰街辖区内的“火炉山公园歌墟点”“渔沙坦文化广场歌墟点”“银排岭公园歌墟点”和“文化活动中心歌墟点”等地,配合广州市“非遗在社区”等相关政策,形成典型孵化案例,依托公园举办客家山歌擂台赛,并积极与各级学校展开合作,如华南师范大学、花都区梯面镇小学、白云区太和一小等各级学校,每月设置固定时间为“歌墟日”,组织从小学到大学、从民间到专业院所的歌手、歌队、非遗传承人、教师、研究人员参与展演、讲座,使民间艺术与非遗传承、学校教育、学术研究紧密衔接、落地实践。如今的广州客家山歌已经形成大众文化(如广州各区县的“歌墟”文化)——专业精英(如高校、广东省文化馆的客家歌谣研究)——中小学教育(如客家山歌进课堂)的三维互动开放结构,实现了文化的自我更新与完善。这种多级良性互动的创新传播模式,打破了过去传统民间歌曲主要通过非遗传承人在民间传承的单一模式,实现了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全面覆盖。
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是广州客家山歌的又一创新。广州客家山歌紧紧抓住数字传媒技术,跳出“歌”的听觉形式,形成可视化的短视频(如红色客家山歌)、绘本(如《客家童谣转外家》)、纪录片(如《千年客韵——中华客家山歌》),并进一步运用多模态思维,打通传播渠道,形成系统化课程,构建研学体系,着力拓展在文化内涵与文化体验层面的参与度,从客家文化的整体性概念入手,形成服务各个年龄层的文化资源,让年轻的广州客家人“记得住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地处岭南文化核心区位,与深圳、香港、澳门一同被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这些城市在文化上都拥有客家文化的传统。粤港澳大湾区多元文化交流频繁,又共创共享岭南文化,传统艺术在中西文化的冲击与融合之中得到了独特的传承,这些因素为广州客家山歌创新发展集聚了无形力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我们以岭南文化为底色,以客家方言歌谣为名片,用创新精神焕发广州客家山歌生命活力,讲好岭南故事,践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