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文印发,《纲要》明确提及发展目标,到2035年,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5年来,粤港澳三地不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继承并弘扬三地文脉相亲、人文相近、同根同源的历史纽带,着力推进中华文化传播,塑造湾区人文精神。
锻造精品 讲好湾区故事中国故事
2019年9月17日,来自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团队设计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正式亮相。一时间,“一墩难求”,冰墩墩带来的,不仅是惊人的销量,更成为一张中国名片,将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与审美传送至全球。
长篇小说《平安批》书影。
除了美术作品,文学创作也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广大作家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改革开放等主题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平安批》《上学谣》《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无数灯火选中的夜》《初心——粤港澳合作中的横琴故事》《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等优秀作品斩获多项文学大奖。
杂技剧《化·蝶》演出剧照。图片由广州大剧院供图
2021年11月12日,杂技舞剧《化·蝶》在上海开启全球巡演首站演出。2022年9月30日至10月1日,《化·蝶》亮相澳门威尼斯人剧场,表演艺术家吴正丹、魏葆华携手70余位优秀演员献演。从足尖站肩、头顶单腿踹燕等杂技新动作的惊艳亮相,到舞蹈、戏曲等多元艺术门类的渐次融入,一场持续十余年的创作历程引发化“技”为“剧”的舞台美学革命。
固本出新 打造新时代岭南文化符号
今年春节,来自广东潮汕的普宁英歌进行了英武大气的表演,“舞动伦敦”,惊艳了各国观众。英国国王、首相先后为庆典发来贺信,国王查尔斯对这次新春庆典表示高度赞扬,称之为“最成功、最难忘的活动”。
广东普宁非遗英歌舞亮相英国伦敦文化地标。新华社记者 李颖 摄
英歌舞的“火出圈”,实现了跨文化传播,背后是一代代英歌传承者们的推陈出新。不少英歌队创新教学模式,从引入女性队员,到英歌服饰、脸谱、队形的创新,从大型表演与赛事中的频频亮相,到网络平台上的走红出圈,如今,这项绵延数百年的古老非遗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讲好广东故事、湾区故事,粤剧是绕不开的话题。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使得粤剧这一传统文化瑰宝成为讲述湾区同根同脉故事的重要文化名片,同时也为粤剧的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机遇,粤港澳三地还签订了粤剧项目相关合作框架协议,开展诸多粤剧方面的交流活动,促进粤剧的保护与传承。
“粤来粤有戏”——2023第二届湾区粤剧节拉开帷幕。主办方供图
2023年9月22日, “粤来粤有戏”——2023第二届湾区粤剧节拉开帷幕,31名粤港澳大湾区顶级名家登台献艺,广东粤剧院以及广州、香港、澳门、深圳、东莞、佛山、肇庆等湾区7个地市粤剧院团、15家参演单位、350余名演职人员加盟助阵。
在大湾区的平台上,粤港澳三地各城市的交流更加频繁,合作更加顺畅,在进一步激发粤剧艺术活力的同时,也让大湾区传统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艺术为桥 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粤港澳三地文艺界联动更加频密,以艺术为桥梁加快三地融合互通,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湾区花正开——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拉开帷幕。主办方供图
2019年6月24日,“湾区花正开——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正式拉开帷幕,艺术节以“湾区花正开”为主题,整合粤港澳三地文化资源,推出粤港澳大湾区艺术精品巡演、粤港澳大湾区戏剧展演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舞蹈季、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粤港澳大湾区电影展映周等11个专项活动板块,促进三地文化交流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杂志创刊号。
2020年9月,由广东省作协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杂志正式创刊,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新高地。2023年12月11日,从“粤派批评”到“湾区批评”暨《广东文学通史》出版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这部通史具有填补空白的开山之功,刷新了人们对岭南文化、岭南文学的认知。
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粤港澳三地共同塑造了湾区独特的文化品牌。这些品牌不仅代表了湾区的文化特色,更成为了湾区对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载体。
岭南春来早,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需要高质量文艺供给。
新征程的壮丽画卷引人向往,更激励着广大文艺工作者弘扬时代旋律,再攀文艺高峰。
记者 郭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