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长达3个月的暑期档收官。据国家电影局统计,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119.66亿元,观影人次达3.21亿,两项指标较去年都有所增长,同比分别增长2.76%和12.75%。
档期内票房破亿元影片共有19部。《南京照相馆》档期内共收获28.9亿元票房,夺得暑期档票房冠军。《浪浪山小妖怪》(14.55亿元)、《捕风追影》(8.79亿元)、《长安的荔枝》(6.78亿元)、《侏罗纪世界:重生》(5.67亿元)分列二至五位。
创下连续39天单日大盘破亿元纪录
暑期档开局并未迎来火热,转折点来自于多部影片口碑集中发酵。7月18日,随着《长安的荔枝》《罗小黑战记2》上映,《南京照相馆》开启点映,这几部影片映后反馈良好,带动市场热度快速攀升。7月19日、7月20日这一周末,全国单日票房连续超过2亿元,7月18日至8月25日,暑期档创下连续39天单日大盘破亿元的纪录。
当下观众变得更加谨慎和理智,明星效应和大制作不再是万灵药。影片质量、口碑成为影响观影决策的关键因素。而2025年暑期档影片可谓近10年口碑最强:《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罗小黑战记2》《戏台》《F1:狂飙飞车》等多部影片豆瓣评分均在8分以上,《长安的荔枝》《奇遇》等也保持在7分以上。
人次增长近13%的背后:好内容与好价钱
观影人次是衡量电影市场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代表了实打实的观众进场情况。令人惊喜的是,和2024年暑期档2.84亿观影人次相比,2025年观影人次同比增长近13%。
这一数据的背后,是两个关键因素的共同作用:影片质量的整体提升,观影成本的理性回落。
“内容为王”在这个暑期档得到了有力验证。2025年暑期档上映影片的平均豆瓣评分达到了近十年的最高值。观众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愿意为好故事、好制作买单。当市场提供了稳定输出的高质量产品时,观众的观影习惯得以重新培养,走进影院从一种“可选消费”变成了“值得的消费”。这种因信任感而建立的消费惯性,是推动人次增长的根本动力。
平均票价的下降为观影决策卸下了最后一道门槛。在平台补贴、片方让利和影院多元化促销活动的共同作用下,今年暑期档的平均票价为37.2元,较去年的40.8元下降了近10%。票价的亲民化,降低了高频消费的心理负担,尤其吸引了对价格更为敏感的学生群体和年轻白领,使得“多看一部”成为可能。
共情与共鸣:卖座影片的社会议题切入口
复盘今年暑期档的头部影片,一个鲜明的共同点是:它们都精准地切中了当下中国社会的脉搏,与观众产生了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对话。
《南京照相馆》并非简单的历史回顾,它关于如何铭记、如何和解、如何面向未来的深刻命题,击中了在宏大叙事下寻求个体情感连接的普遍需求。《浪浪山小妖怪》则用最东方、最童话的方式,讲述了“打工人”的自我认同与精神内耗。《长安的荔枝》表面是历史传奇,内核则是一骑红尘背后的制度反思与小人物的坚韧,这种对历史的现代性解读引发了大量讨论。《捕风追影》聚焦网络时代的隐私与正义,议题极具当代性。甚至包括进口影片《侏罗纪世界:重生》,也融入了更多关于生态伦理和家族情感的内容,超越了单纯的视觉奇观。
这些影片的成功证明,中国观众早已超越了纯娱乐的需求。他们渴望在光影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印记,感受时代的情绪,思考社会的议题。能提供这种情绪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影片,自然能获得超额的回报。
今年暑期档的成绩表明,电影行业正在适应观众观影心理与习惯的变化。创作者更加关注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和情感需求,作品更注重与观众建立深层次连接。这种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磨合,正在推动中国电影走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好的电影永远有市场,而市场的选择,也在帮助中国电影找到更好的自己。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金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