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在自己有孩子之前,我对儿童文学的关注度是相对不足的。尽管时常也会读到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尽管对于儿童文学的绝对价值毫不怀疑,但毕竟由于生活状态的疏离,很少去深度思考儿童文学的本源及创作发生学方面的问题。然而,当我有了孩子之后,在跟孩子朝夕相处之中,我重新接触到了在我身上也曾蔚然勃发,过后却被成长的现实磨蚀得荡然无存,那种真正属于儿童阶段才有的心性。我才知道儿童的世界,绝非成人自以为屈尊俯就便能抵达的所在,反倒是对于成人来说高不可攀的一重天地。儿童特有的视角、奇绝的联想、灵动的感悟、超现实的想象、反逻辑的逻辑,看似幼稚可笑,其实却代表着人类精神能量在更高维度上的释放,那简直就是夜空中绚烂无匹的七彩焰火。可悲的是,成人,也包括类似我这样的家长,总是不自觉地站在自己固化的思维上,以所谓爱的名义,用尽力气将儿童拉拽回因循守旧的常轨,甚至用尽手段对儿童的心性进行压制、纠偏和改造。我们得到了一片空荡如洗的夜空,却再也看不到拖着尾烟的焰火。
从这时起,再接触到儿童文学作品,我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代入自己孩子的眼光,设想自己孩子可能产生的反应,甚至会对应于作品中阻碍孩子放飞天性的负面力量,检讨自己的所作所为。于是,我对于儿童文学有了更加入心入骨的感悟。儿童文学,既非成人文学的附庸,也非与成人文学割裂的另类,它所代表的,正是人类精神摆脱现实羁束,向着更高维度超越自我的可能性。从这一终极意义上去看儿童文学,就知道它所肩负的使命,要比人们惯常认为的更加重大。也因为这一缘故,在儿童文学创作上做出的各种尝试和探索,都值得引起更多的关注。
读完胡永红的新作《像你那样》,我又一次看到从她成名作《我的影子在奔跑》开始,到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上学谣》,在主题、题材、写作手法、叙事结构上持续不断的开疆拓土。毫无疑问,比起两部前作来,《像你那样》面对的是更难以驾驭的题材。书的内容横跨四十余年,在十万字稍多一点的篇幅里,书写了四代前赴后继的平凡乡村教师们的传奇故事,对于常规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来说,这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限的体量却承载如此厚实的内容,即使放在成人文学里也是极具难度的。
这一次创作,胡永红的采访涉猎河南、贵州、陕西、新疆、粵西等多个省市,视野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大大拓展。最终,她再一次完成了挑战。
首先看《像你那样》的小说结构。正如作者后记里所说:“创作一部小说,像创作一部诗。”它的篇章是以“诗”的形式结构的。标题即是“诗眼”,同时也是分别设置的四个章节“像”“你”“那”“样”,而第五章“像你那样”则直接以标题做题目,是小说的结局。小说的“起承转合”经由“诗”的形式被凝炼淬取而极富想象空间,文字也因“诗”的融入而有了韵律,张弛有度,令人回味。胡永红在作品《上学谣》中以二十七个物化视角叙事,曾被评论为“创新”和“挑战难度”,但是作者在创作谈里却率真直言:只是找到了可以将风俗人文一并传递的书写工具。因此我猜测,这一次“诗”的结构依然是作者完成宏大叙事的装置工具。
作者不只在篇章大结构上采用了“诗”的形式,在整体叙述过程中,也采用了“诗”的间隔反复式的修辞手法,用以强调某种特殊意义。在《像你那样》中“跑步上北京“的情节,是在多代更迭的场景中反复出现的,而具象表现就是小说开篇的“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四”的喊号,这个喊号在每一章中均有涉及,前后共出现十一次,层层递进,形成回响,表现了资源匮乏的乡村教育的艰难、坚守、价值和希望等多层涵义,发人深省。
而从更精细的创作技法上来说,这种喊号式的数字题头实际上也是篇章题头,作者的“诗”意写作方式竟然还是格律化的,一、二、三、四、五章的各章小节,都是以本章节的数字来严格结构,其中第五章的小节顺序数字目录,也显示了其作为结局的“合”之篇章叙述的地位。
回顾作者的创作历程,其在《我的影子在奔跑》和《瑞喜爱小白》两部小说中,都运用了“词语索引”的方式来结构小说。它的确恰到好处地成为了作者解构心理类小说形式的工具。但是这一次,《像你那样》中的“词语索引”方式,则运用得更加极致,我姑且把它称为同类型词汇索引方式,这一创作模式与小说的内容显然高度契合。
再看《像你那样》中的人物塑造,其特点体现在人物群像的叠印式描写手法上,塑造了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之下扎根乡村、出走乡村又重返乡村的老中青三代乡村教师的形象,由点及面地串联起整个故事。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深深扎根在秦岭卧龙山的乡村土壤里,沿着个人命运的浮沉与时代发展的轨迹,一个个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形象。小说聚焦“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政策,讲述了鲁北奇当年放弃保送复旦大学和招兵资格,响应时任村支书的父亲的安排,投入扫盲工作,成为一名乡村学校校长的故事。在历任校长期间,鲁北奇培养了靳羌活、王青蓝、俞芳、黄米孩、申宝、云朵、乔兰花等几代乡村教育的骨干力量。在不同代际的乡村教师之间,由于教育理念的差异,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冲突,当然最终还是达到了理解和交融。
小说讲述的是一代传承一代的乡村教师们身上,“不同”之中有“同”,“不似”之中有“似”。或以人物个性,或以人物境遇,或以人物志向等为指引,在各篇章小节里以同类词汇索引的叙述方式,将各个人物的“不似”与“似”都淬琢得圆润生动,而人物之间的影响和传承关系也表达得自然丰满:如鲁北奇和靳羌活找回失学学生的“一根筋”;乔兰花为纪念俞芳而改名乔兰芳;云朵被王青蓝收留后成长为同样热心的老师;娄郎科、黄米孩与申宝的聪敏、活泼和搞怪,等等。至于小说中重复性场景的相似度,则构建了小说时间的大跨度跳跃,更有密度地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如鲁北奇和靳羌活用扁担挑书本跋涉在雪雨和盛夏的卧龙山迭映;俞芳和乔兰花背孩子们过河的叠画;娄郎科和黄米孩捉蛇和钓鱼场景的平滑过渡和反复,等等,与诗的恣意随性和影视的蒙太奇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容量和感染力。
写这部横跨四十余年乡村教育历程的宏大叙事之作时,作者始终保持了孩子般的童真。其中有几处艺术转化令人印象深刻。如王青蓝老师与靳羌活校长的矛盾,是以孩子们的模仿演化的,充满童趣,也同时表现了这一矛盾的“常态化”。而乡镇府对于鲁北奇撤点并校“落实不力”的处理过程,则是经由童年的黄米孩的听闻和想象完成的,也很合情合理。
此外,阅读胡永红作品,我有一个发现——作者一以贯之地将伏笔埋在闲笔中的写作手法。通常伏笔是为重要人物和重大情节的出现和展开而预先铺垫设置的,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但是胡永红的作品往往不是这样。如《我的影子在奔跑》中修直扁桃体手术仅仅切割一半即逃跑。本来就是一个重大事件,这个事件叙述完后,后果却在修直入学体检中被同一护士发现,这个“巧合”使得前期发生的重大事件成了伏笔,有了前后呼应,令人莞尔;再如《瑞喜爱小白》中秦小白搭乘男同学李严的自行车让妈妈如临大敌是个大事件,秦小白吓得钥匙扣也掉落在地,但是这个钥匙扣却在小说结尾李严指责妈妈时,与秦小白顺手拽下被李严别在书包上的钥匙扣相呼应,突兀的举动不仅令小说中的李严愕然,也令读者恻隐唏嘘;《上学谣》里多次出现的雨伞也有其作为伏笔的妙处。而在《像你那样》中,黄米孩与申宝的友谊特别令人感动,小说在极短的篇幅里写出了两个孩子在“紧急”状态下的相识,以及此后相知、相亲、相助的“二重奏”关系,但是在关键的跑步“二选一”的矛盾中,两个孩子面临很大的考验,最终却是在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他人的理念下得到解决的。这种成长中重要事件构成的情节,却在两人成长为教师后再次演绎,使得前戏的童年情谊成了伏笔。类似的还有亚娣的失声与开声,不仅具有戏剧性,也充盈了人性的光辉,读来别有情趣和感动。
可以看到,胡永红作为女性作家,有着细腻丰沛的感情。《像你那样》的各个人物并不完美,却都真实可信可爱。譬如心心念念要转正的王青蓝老师教学技艺欠缺,对代理校长怨怼、嫉妒诋毁支教老师,但是却本着善良之心收养了云朵,在面临山洪时抢救山羊和鸡禽。尤其小说叙述王青蓝在支教老师俞芳牺牲后心灵受到巨大震撼,洗尽了全校的被褥衣服,作者以近于“回文”的咏叹方式描述王青蓝老师的从日到夜、从夜到日的洗涤,人物立体而丰满,令人泪目。
有些时候,写作者某个充满特殊意味的用词,可以看作破解其创作主旨的密码,这个词在胡永红的作品中就是“我们”,就目前看到的她创作的四部作品,其核心表达的落点都在“我们”一词上。《我的影子在奔跑》最后一章中的“我们”作为叙述主体的段落,是小说的高潮和总结,也是小说最动人最有华彩的篇章;《瑞喜爱小白》最末一章亦如此,它宣示了小说的题旨是“献给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的最亲爱的妈妈”;《上学谣》则将“我们”化用到贯穿小说始终的情节当中,主人公火龙在不识字的奶奶要求下,抖机灵地不是写下自己的名字,而是写下“我们”,这一行为成为小主人公心理成长的缩影。而新作《像你那样》的结尾,更是作出了最直接的表述:
小拐以浓墨重彩画下了卧龙山菊香场和雪袖沟学校最后的画卷,鲁北奇的小篆在油画上题字“我们的学校”——
我们
无法忘记。
掩卷,毫无疑问,《像你那样》是一部有着丰富内涵和营养的儿童文学作品,它会成为孩子们那本小时候读过,以后长大了还会不时重读,并在阅读中回想起老师和童年往昔的书。
就如夜空中的七彩焰火,先是投映在瞳孔,然后长留在记忆中。
2023年5月9日于北京
作者:贺奕 北京语言大学、南京大学影视文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