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悲怆中的温暖:《邓小平小道》的家国交响

2022-05-05 16:49 来源:南方网

  这个五一小长假,受疫情影响,一批影片节前宣布撤档,上映的新片数量少,北京、上海两大票仓的影院暂停开放。在这样的背景下,五一档电影票房达到2.93亿元,可以说超出预期了。全国影院营业率达到68.5%,创下近一个半月以来的新高,这一数据比票房更令人欣慰。

  无论世事如何变幻,电影仍然是精神世界的刚需。在抗疫持久战的形势下,需要轻松愉悦的电影充当减压阀,更需要主旋律电影承担精神源泉。《邓小平小道》节前已上映,在五一档是独特的“这一个”。从长远看,这对当下增强抗疫的信心,对坚定走中国道路的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片由江西、广东、江苏、四川四省联袂打造。编剧王兴东历时16年创作剧本,精打细磨,节奏明快,细节感人,金句频出。剧本泪点密集,也有苦中作乐的笑点。主演卢奇在60多次扮演邓小平后,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邓小平,称之为“最好的邓小平”,并不为过。

  “最好”是因为“最难”,要演活处于人生低谷中的邓小平的气质。邓小平的这段经历,是第一次以艺术形象呈现,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百色起义领导人、中央秘书长、大军统帅、总设计师。从北京到新建县拖拉机厂当工人,这种落差巨大的谪居,是时代的悲剧,让本片奠定悲怆的基调。而在悲怆中,有一股温暖的力量,是家国情怀的交响。

  本片刻画邓小平,篇幅着重在他的家庭角色和劳动角色。但邓小平的首要角色仍然是政治家,有坚定的意志力“想得开,挺得住”“忍,不是认输了,是信仰,是信念”。老革命后代请求作证明,他说:“我作了证明,会给她带来更大的麻烦”;听取“九·一三事件”传达,在现场不表态,体现政治家的智慧。在基层,他亲身接触社情民意,民生状况让他感念万分。工人工资买不起收音机、农民靠返销粮度日、多养鸡鸭是资本主义尾巴,终于让镇静的他拍了桌子:“我不特别,粽子也不特别,娃娃吃不上粽子才特别!”他感悟出:“说一千道一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根本”。

  每个个体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个体的困顿,就是家庭的困顿。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缺乏活力则折射国家的忧患。本片全方位呈现邓小平的家庭角色:父亲、丈夫、儿子。他是一位温暖细致的父亲。他悉心照顾瘫痪的邓朴方,夜里数次起床为他擦身;故意拆坏收音机给儿子修;讲孙悟空的故事逗孩子开心;和孩子一起唱《小路》。卓琳身体不好,家里的体力活,他是主要劳动力,开荒种地,积水施肥。

  片中对夏伯根的着墨不多,这位平凡的女性体现出邓小平对亲情的珍视。邓小平母亲早逝,邓父续娶夏伯根后离世。夏柏根支撑起邓家,支持川东革命斗争。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主政西南,夏柏根到重庆与之相识。作为继母,她仅长邓小平五岁,在此之前未谋过面。邓小平视她为亲母,请她来家里一起生活。后来,初到南昌谪居,三个老人相伴,邓小平说:“我们三个人,一个都不能少,少了哪个都活不成”。这样的胸怀情义,感天动地。

  在南昌的岁月,邓小平忧国忧民,心情无疑是压抑的。他也忧家,儿子瘫痪,女儿离散,停发工资,只发生活费,家中经济状况拮据。他在给中办的信中写道:“当然坦率地说,这个数目对于我们这个九口人之家(我们夫妻,我的继母,五个孩子,还有一个卓琳姐姐的孩子也是我们供给的)是不无困难的。但是,党既然作了这样统一的规定,我们没有理由提出额外的请求”。另一方面,相对平静的生活中,家庭成员齐全,和谐友爱,共克时艰,给了他莫大的慰藉。

  家庭状况是时代的缩影。当时邓小平给中办写信,多数是为请求解决孩子的入学、就医,很少提及自己的工作安排。这是一位慈父的舐犊之情,也是对国家前途的责任。邓朴方的遭遇,是无数家庭悲剧的缩影。他深切感知,这样的“革命”必须停止。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复出后立即决策恢复高考。这条“小平小道”成为改革开放的策源地,他思索了诸多国家发展大计,教育问题是其中之一。可以相信,此时的他,融入了家长的身份。

  1992年邓小平南巡在珠海视察时,在谈到人才和创新问题的同时,“出人意料”(相关文章用语)地谈到了家庭问题。他说:“家庭是个好东西,我们还要维持家庭。孔夫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看过《邓小平小道》,明白了他谈家庭问题并不“出人意料”。在他的心中,家和国密不可分。他是思想者、劳动者、家庭主心骨,是接地气的领袖,在人生的低谷完成转折。他后来说:“这种经历并不都是坏事,使我有机会冷静地总结经验。因为有了那段经历,我们才有可能提出现行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提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小道》是一部全新视角的主旋律影片,兼具纪实的严谨和艺术的张力。看这部片,向小平同志致敬。毫无疑问,也是对当下每个人应对逆境、营造家风的深刻激励。

  作者:邹高翔,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交流与评论委员会委员

编辑:周存   责任编辑:由之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