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郝朝帅新著《粤影流金——新中国广东电影艺术史》,由南方日报出版社精编面世。我作为玉成其事者(牵线出版)和先睹为快者(样书即阅),有双份的喜悦。再细读成书,更有不能自拔的沉浸。
郝朝帅任职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专注中国当代电影与当代文学研究。我负责《南都周刊》和《南都娱乐周刊》内容工作时,延请他撰写影评。事实证明我眼光不虚,朝帅很快成为主力作者。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上映,我给朝帅布置作业:参加观影活动,出镜接受采访,第一时间写出影评。这分明是不仅把他当专家和作者,也是当自己人来用的节奏。他腾出时间,圆满完成,让我动容。本书得以出品,首先是朝帅这种精神的成果:做人诚恳、做事认真。他近年在学校管理部门任职,事务繁杂,仍心系学术,书中很多文章都是见缝插针写成。
从起源、创新、票房等多个维度,广东都是中国电影的重镇。刚刚过去的暑期档,广东票房达15.99亿元,同比增长7.6%,以13.4%的票房占比,23年蝉联全国“第一票仓”。这对广东本土电影提出时代命题:产出叫好又叫座的“本地虎”。粤产电影不乏珠玉在前,值得学习借鉴,但系统化研究广东电影史的专著并不多。《粤影流金》论及广东电影的时间段,从新中国成立至2024年,从完整性角度为同类研究首例,全景式展现广东电影70余年来的风云风雨。艺术价值是论述的重心,如同血肉,电影行业的发展历程是串联线索,如同骨架。作为一门复杂的综合体“第七艺术”,电影是时代的产物,也印证时代变迁。脱离时代背景单论艺术,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修史体例论,本书“纪传体”为主,兼具“编年体”。所列经典影片,不是散落孤立的珍珠,而是时间长藤上结出的果实。
全书分为七章,亦即新中国广东电影发展的七个阶段。各章及章内各节标题颇为考究,章为四字再加副题,节为四四相对八字,精炼精致,琅琅上口。如第二章“春潮初起 文化‘反思’中的蕴藉之美”、第五章“厚积薄发 在低谷中砥砺坚守”、第七章“繁花锦簇 大潮奔涌中各领风骚”。各章第一节和其他各节的“八字”,分别为本章和影响主题概括。如第二章第一节“云开雾散 风正帆悬”,第二节“绵绵深情 殷殷斗志 《春雨潇潇》”,第四节“向光而生 逆风飞扬 《逆光》”,第六节“音断弦响 孰是孰非 《绝响》”。目录如《天龙八部》之妙,浓缩全书精华,自成文章。广东电影的历程、代表作、基本风格,一览便知。这一创意,足见朝帅用心。
全书点评影片共48部,代表广东电影70余年的成就,总体尽入彀中,当然亦有遗珠之憾。文风并非纯理论型高头讲章,而是雅俗兼备,既不甚高深,也不甚浅白,语言轻松活泼。作为广东经典电影的观看指南,本书再好不过。我亦按图索骥,经眼的有一半,一些多年前看过,结合书中的点评再看,与“恶补”新看的影片一样,看出了门道。
今年是孙中山逝世100周年,遂复看中学时看过的《孙中山》《廖仲恺》,记忆如唤醒植物人般泛起。当时观影是为“印证”历史课本,如今则共鸣于书中点评:“从构思形成之初,导演就偏离了纪实性的法则,而寻找另一条新的美学路径。因为单单纪实性的表现手法,难以实现他对孙中山这一段壮阔历史的哲理思考和诗化概括”。2014年上映的《打工老板》对我来说是新片,看罢充满“捡到宝”的兴奋。就反映问题的尖锐性,如国际资本收割、国内制造业难题、劳资关系构建、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放在当下仍然有强烈的针对性。本片由深圳一家民营影视公司出品,正是特区敢闯敢干精神的写照。书中对其评价是“在所有着眼于表现深圳的影片中,《打工老板》应该是主题最深刻的,选材绝佳,表达充分,小中见大,管中窥豹。”
书中这样的精彩点评比比皆是。《跟踪追击》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广州,观众多会着迷于反特惊险情节,朝帅发现一处细节:从香港带回来的玩具汽车不会自动倒车,广州百货公司售卖的就可以。从而提出,细节藏着潜台词: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显著,内地并不比香港落后。对《雅马哈鱼档》的评析汗牛充栋,朝帅将其与同时代同类型的《本命年》作对比,提出本片的可贵之处:以南派电影“抒情正剧”的风格,真实反映社会帮助年轻个体户,以及广州人积极乐观的精神。《白蛇传·情》再次引来戏曲电影的“永恒之问”:戏曲和电影应偏向于哪一边?书中观点是:本片把戏曲转换为电影的语言体系,同时还保留住戏曲内核,双方都达到了极高水准,用实际行动回答了“理论是灰色的,而艺术之树常青”。
把这些点评串连起来,便提炼成广东电影艺术追求的关键词“创新”。《南海潮》《七十二家房客》《绝响》《雅马哈鱼档》《少年犯》《孙中山》《大清炮队》《黑楼孤魂》《寡妇村》《安居》《打工老板》《过昭关》《白蛇传·情》《熊出没》系列……都以创新引领潮流,有的具开宗立派之功,有的成为类型电影标杆。年代越久远,可以列出的广东电影越多。这是一份历史的荣光,也是一份现实的鞭策。
朝帅自谦,只点评广东电影“怎么样”,却没有对“有高原无高峰”的现状,对症开药“怎么办”。我看大可不必。本书已达到他的两个目标:对既往之作的“后见之明”回望,对当下之作的“同时代人”(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著名理论)审视,已尽到甚至超额完成学者的职责。个中透出对广东电影创新精神的推崇,对未来的期许,又何尝不是我等记录者、传播者、芸芸观众的愿景?
今年的第21届文博会上,广东发布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包”。其中,《关于推动广东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业内称“广东影视政策15条”)为广东电影产业注入强心剂,有助广东从“第一票仓”迈向创作强省。我的理解,最地道的“粤影”,是广东本土生产、讲广东故事、“南派风格”的电影,即“粤产粤事粤味”。史上此类佳作颇多,近期又有《坪石先生》《夏雨来》等上映。基于对广东电影原创力的信心,我希望朝帅的下一本著作,专事研究这类“粤影”,就当是又一次给他布置作业吧!
撰文 邹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