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中文的焦虑与自我汰选

2022-06-01 09:45 来源:南方网 岳文平

  近日,一篇名为《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的文章在社交平台上传播开来并引发了众多讨论,作者在文章中以“绝绝子”“小羊人”等流行词以及以鬼打墙文学为代表的互联网文学“流派”的泛滥来作为简体中文越来越低幼化和冗余的佐证。当然,这也并不是中文第一次遭到这样的质疑,从“十动然拒”“累觉不爱”“蓝瘦香菇”到“YYDS”“芭比Q了”,从火星文、咆哮体,到凡尔赛文学、鬼打墙文学等,针对这些网络流行语和互联网文学“流派”的质疑和批评从未停止过。从这些批评的声音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对于中文发展的焦虑和担忧,究竟是矫枉过正还是恰如其分?中文真的“已死”吗?舆论场上,正反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目前简中互联网上的语言表达确实面临着一些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亚文化话语在公共领域的不当使用上。我们可以看到,历年流行的网络用语都经历了从小众亚文化圈层进入到主流大众的惯常文化表达中的过程,例如曾被人民日报发文批评的“YYDS”起初只是电竞圈内的一种表达,在小范围流行本无可厚非,但当万物皆可“YYDS”的时候,小众偏门的语言表达扰乱了原有的主流语言词汇体系的秩序、侵占了规范严肃话语表达的空间,这种不恰当的语言使用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玩梗是网络表达的惯常,但玩梗也需要看场合,我们确实需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场合、警惕语言的不恰当使用。

  另外,在疫情期间,民间舆论场上出现了很多非正式称谓,其中一部分被官方主流媒体所接纳,吸收到官方的话语体系中,比如将防疫人员称作“大白”,体现其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积极正向的作用;然而绝大部份的称谓,由于“病毒歧视”等因素,往往是带有贬义情绪且具有攻击性的,比如将核酸检测的阳性患者谐音称作“小阳人”甚至直接称之为“羊”,这种歧视性称谓是对其人格的矮化,从而遭到了一致的批驳和谴责。不过这其中真正的问题,并非前面提及的文章中所说的低龄化表达,或是把严肃的事情变成了“幼儿园小朋友的打闹”。换个角度思考,现在网络上流行“猫塑”“狗塑”,人们常常愿意将自己比作小动物,这常常被视为一种诙谐的表达,且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充当增进亲近感的一柄利器。为什么人们对此表示接纳,却对被称为“羊”感到冒犯,难道是因为猫狗比羊更可爱吗?显然不是。我们抵触“羊”这样的称谓是因为这类词汇使用的起始逻辑便是带有歧视性的,这种对于新冠患者的去人格化称谓反映出的是背后严重的歧视和傲慢心理。说到底,语言文字只是一种工具,是思想表达的窗口。思想的坏,不应该仅归因为文字的蠢。对于一个词汇的反对,并不是对真正“恶”的反抗,歧视和傲慢并不会因为换了一个更加温暖亲切的称呼而消除。因此,比起抵抗话语的不当表达,对于人格尊严、权利捍卫以及平等尊重思想的推动更为重要和紧迫。

  在一言一语上的敏感和警惕是对自我表达的严格要求,但不应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则。在现行的互联网公共空间中和沟通交流的情境之下,我们默认网络表达是非正式的、随性的甚至跳脱出固有语用规则的。这里就需要说到这些年来互联网场域中创造出的无数古灵精怪的流行词和文学“流派”。曾在或者现阶段正在网络上风靡的“凡尔赛文学”“咯噔文学”“废话文学”“发疯文学”“鬼打墙文学”等等各类文学“流派”往往在一夜之间蹿红,成为网民竞相模仿的网络迷因,随后又似乎在一夜之间褪去热度,被新的“流派”所取代。这种网络语言的排浪式消费恰恰是语言文字充满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从每一种“XX文学”的流行我们都可以看出文字对于人的生活处境和精神状态的映射,看似搞怪无厘头的表达实际上充当着人们的情感出口,为表达者提供了更大的自我表达和延展空间,是具有丰富内涵和活力的一股不容轻视的亚文化现象。对于这些流行的互联网文学“流派”,批评者认为是毫无意义的文字垃圾,是思想懒惰呈现出的废话连篇。实则不然,这些所谓的“XX文学”等语言表达方式,源于网络、流行于网络、最终也消失于网络,这是适用于网络这样一个特定场域的表达方式。任何一种表达方式都有其生存的土壤和存在缘由。在碎片化、娱乐化的社交网络平台上,这种“有梗”的表达或许就是比严肃正经的坐而论道更有效。

  这种对于中文的焦虑一方面应该被警惕和重视。两个舆论场边界的日益模糊,导致语言体系的融合。语言的不恰当使用、低幼化倾向以及侮辱歧视性的表达应该被及时纠正。另一方面,也不必太多上纲上线、杞人忧天。文字使用要分场合,评判文字也要看其使用的具体环境,在社交平台这样场域中,拿着几个词几句话便哀叹“中文已死”未免偏激,是对于正在流行的语言亚文化现象的过度偏见和傲慢。语言的表达和创造是自由的,我们欣赏阳春白雪的同时,也要尊重下里巴人的存在,实在无须操着言语的优越感全盘否定现有的网络流行文学。

  至于亚文化文学流派对于主流文学的“腐蚀”倒也不必过度担忧。网络流行语对于人们的影响程度实际上是有限的,流行语之所以冠以流行字样,是因为它是时下的潮流,是否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并被更广大的人群所接受还未可知。语言文字有其自净能力,从古至今,语言一直在融合、淘汰、创新,最终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华。一边是从未断绝的各类警惕、担忧之言,另一边互联网还在不断变着法儿的制造着新的“XX文学”,倒也生动有趣。我们也应尊重语言文化的汰选规律,在泥沙俱下、大浪淘沙之中,最终会留下什么,时间会证明一切。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曹晓静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