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画家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
莫奈采用“视线不聚焦的观察方式”(以下简称“虚焦”),这种观察方式在绘画中被称为“破色法”。破色法是通过将不同颜色的小块并排放置,让观者在视觉上混合这些颜色,从而产生整体的画面效果。这种方法强调色彩的混合和整体的视觉效果,而不是单个颜色的精确描绘。
采用虚焦能使用颤动的补色,该补色源自一种生理现象,“即视力需要有相应的补色来对任何特定的色彩进行平衡,如果这种补色没有出现,视力还会自动地产生这种补色。这个生理上的事实至今还无法解释。[1] “这种同时出现的色彩,并非客观存在,而只是发生于眼睛之中,它会引起一种兴奋的感情和强度不断变化的充满活力的颤动。”[2] 其中的“同时出现”即同时看见。
莫奈画作《干草堆》系列,来源网络
颤动的补色与本能的“视线聚焦”(以下简称“实焦”)无缘。实焦会形成两个区域,即清晰区和被忽视的模糊区。清晰区能同时看见的范围很小,所以只能出现小面积的颤动的补色,而写生过程中的不同方位的实焦,就会出现红和绿、黄和紫等多种补色组合,这些小面积的不同组合的颤动的补色因琐碎而无法使用。多数写生作品中的补色属于客观存在的补色,即能被照相机、摄像机记录下来的补色。少数印象派画家能将这类补色画出颤动的效果,但其效果常常不能覆盖整个画面,因为客观存在的补色常常是区域性或局部性的。
虚焦则不然。虚焦使抵达神经细胞终端的光信号没有区域之分,虽然物象虚化,但是能同时看见的范围很大,所以会出现能覆盖整个画面的颤动的补色,它包括但不限于客观存在的补色,因此照片、视频等光学科技的色彩无法企及,也是莫奈的色彩区别于其他色彩的标志性特征,但不包括《日出·印象》等早期作品。
莫奈画作《干草堆》系列,来源网络
虚焦提供的额外福利是,扩展了色彩的感知范围,增加了色彩的密度和变量,所以即使是《干草堆》等系列题材,莫奈也能画出变化无穷的色彩和色调;意味着采用虚焦的其他画家可以画出颤动的补色,但却很难画出与莫奈相同的色彩。
莫奈密码酷似一道小学数学应用题。颤动的补色亦称“同时互补”,同时看见的范围等于同时互补的面积,如何扩大同时互补的面积?答案便是虚焦。
莫奈所说的光,不是指光线、光影和光的瞬间,而是指光感,即发光物质的视觉效果。
莫奈重新定义了眼睛的使用功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了色彩的表现力,彻底摆脱了光学科技的尾随。莫奈的观察方式和色彩体系等,共同构成了“莫奈的色彩艺术表现形式”(简称“莫奈形式”)。“莫奈形式”的艺术价值在于充满活力的颤动犹如光芒闪烁,因而有着身临其境之美,让人赏心悦目,益于身心健康。然而,“莫奈形式”早已“濒临消失”。因此,只要法国政府提供相应的“保护计划”,“莫奈形式”便能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莫奈的色彩之所以备受青睐,是因为颤动的补色是人类共有的生理现象,也因此,即便是没有受过美术专业训练的人们也会爱上莫奈的色彩。由于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无法识别颤动的补色,所以观赏莫奈的色彩只能看原作,哪怕是莫奈的画册、照片、视频,以及现有AI生成的所谓莫奈色彩均无颤动的补色。
注释:
[1]《色彩艺术》作者:【瑞士】约翰内斯•伊顿 杜定宇 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58页。
[2] 同[1],第63页。
撰文 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