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头啖汤评论:两会微观|让银发经济重构“老年生活”想象

2025-03-05 11:59 来源:南方网

  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提到,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3亿,2035年将突破4亿。但老龄化并非意味着“人口红利消失”,而是重新定义“价值”的关键命题。

  传统观念中,老龄化常被视为经济发展的负担。然而,随着全民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健康状况的改善,老年人群体正从“被动的消耗者”转变为“主动的价值创造者”。60岁至70岁的“活力老人”群体日益壮大,他们不仅需要衣食住行的基本保障,更追求健康管理、文化娱乐、社会参与等高阶需求。这种从“生存型”到“发展型”需求的转变,本质上是一场认知革命。老龄化社会面临的真正挑战并非资源匮乏,而是如何重构社会对“老年生活”的想象。

  数据有力地印证了这一趋势。预计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达30万亿元,2050年至少创造1亿个就业岗位,这背后是老年群体消费升级与生产潜能的双重释放。金李分享的事例很有代表性:一位70岁学者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卸任后,加入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筹建新院系,成为“银发智库”典型。这表明老龄人口红利的本质,是经验、智慧与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

  此外,老年人与技术的互动,正在重新定义“人机关系”。老龄化社会对智能化服务需求激增,健康监测设备、居家护理机器人、智能适老化家居等,已成为老年人连接社会的“标配”。老年人群体还是技术应用的“试验田”与“优化者”,他们的使用反馈能推动技术迭代、产品改进,催生新技术标准,而技术进步又重塑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银发经济关乎文明温度。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让技术进步服务于人性尊严?就拿AI与机器人来说,它们对老年人的最大价值在于助力“老有所为”。通过数字化平台,老年人可远程参与智库咨询、文化传承或社区治理,将经验转化为社会资本。比起单纯的物质供给,这种参与感更能滋养他们的精神世界。

  当然,在大力推进技术应用于老年领域的过程中,技术的伦理设计必须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比如开发养老机器人,不能把老年人简单当作“被照料对象”,要赋予他们自主选择权;智能健康监测系统在追求便利性的同时,要确保数据安全无虞。

  银发经济不仅是老年人群体的机遇,更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青春事业”。在这一进程中,政府需打破年龄歧视的制度壁垒,建立弹性退休制度、完善老年就业保障、鼓励企业开发适老化产品。从市场维度看,应培育银发经济的创新生态,支持“银发创业”与跨界合作。创新主体则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推动AI、机器人等与养老需求精准对接,开发低功耗、高易用性的智能设备。

  在更具包容性的未来社会里,老年生活将成为一场关于智慧、尊严与创造的旅程。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终极使命,是助力人类更自由地定义生命意义,而这正是银发经济重构“老年生活”想象的价值所在。

  撰文 孔德淇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梁洁萍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