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项经济指标尤其是财政税收指标飘红,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南方,一座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的城市——深圳,率先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和结构性改革,走上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5月8日新华网)
翻开深圳2015年经济成绩单,GDP增长8.9%,比全国高出2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30.2%,大大高于全国平均8.4%的增速。今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9.6%,开局抢眼。在全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深圳缘何能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逆增长”?
创新是深圳率先实现成功转型的亮丽名片,创新是深圳率先实现动力转换的制胜秘诀。从制定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出台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到打造对内可循环、可持续,对外具有强大集聚效应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一系列创新政策措施在深圳陆续出台。从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GDP比重达4.05%,而世界范围内只有以色列和韩国超过4%,到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6.2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一组组鲜活的数据就是最有力的印证。
改革创新是深圳经济特区的永恒主题,是深圳实现新跨越的必由之路。承载着30多年奠定的基础和实力,深圳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正日益成为一座生机勃勃的创新之城、筑梦之城、未来之城。作为特区,深圳之“特”过去更多地体现在政策探路,现在则更多体现在转型创新。30多年前,“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创造了发展奇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如今,一天46件发明专利的“新深圳速度”,则成为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新注解。
诚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让•梯若尔所说,深圳高科技产业是中国创新发展的典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深圳经济引人注目,很好的创新环境,聚集了大批创新型企业,在全球也是非常特殊的经济现象。“十二五”期间,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深圳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近20%,产业总规模由8750亿元增加到2.3万亿元,占GDP比重由28.2%提高到40%,成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主引擎。2015年,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和智能装备制造等深圳四大未来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今年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共实现增加值1555亿元,增长12.1%,占GDP比重达到40%。
一天46件发明专利的“新深圳速度”表明,创新驱动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杀出一条血路到闯出一条创新路,深圳再次为中国转型升级探路。深圳的实践充分证明,创新是新常态下实现动力转换的核心,是冲出‘三期叠加’的关键所在,是打破传统要素成本制约的制胜法宝,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只有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才能赢得新常态下发展的主动,构建未来可持续的竞争力。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正努力加速“领跑”。以著名科学家命名并牵头组建,或者社会力量捐赠、民间资本建设科学实验室,可予以最高1亿元支持;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发起设立专业性、公益性、开放性的新兴研发机构,予以最高1亿元支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深圳再次整装出发。有理由相信,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圳,一定能够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一定能够发挥出强有力的引领示范和助推带动作用,为我国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做出更大贡献。(南方网罗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