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广东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推进基层改革创新,形成一批富有特色的做法。广东省常务副省长徐少华表示,保护和激发基层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已成为广东先行先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途径。(10月8日新华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上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重,越要重视基层探索实践,要把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作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这不仅为我们注重和发挥基层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还为我们保护和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
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啃“硬骨头”,需要涉险滩,需要打“拦路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形成了系统的改革顶层设计,为基层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和努力方向。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第一线的基层,落实这些改革措施,就需要结合实际精准对接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才能更好地造福群众,才能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从这个角度,全面深化改革客观上要求重视基层的首创精神,激发基层创新活力。
回顾广东30多年来的改革历程,正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不懈探索实践,才成就了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地和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毫不夸张地说,广东改革发端于基层,形成于基层,兴起于基层。而尊重基层创新,尊重基层探索,尊重基层实践,不仅是广东改革发展的基因,也是广东改革突围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只有把中央的改革设计和基层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起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取得真正成功,这不仅是广东省委省政府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恪守的基本原则,也是全省上下全面推进改革任务的共同共识和行动指南。
尊重基层创新,要发挥基层示范带动作用。改革有没有成效,需要用事实说话。东莞2015年启动水陆运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三互”大通关模式改革,实现了关检“联合查验、一次放行”。“一站式”查验充分释放了改革红利,企业在通关手续、通关时间和通关费用方面均下降了一半以上。在今年全省基层改革创新工作交流会上,东莞经验在全省范围进行了推广。广东紧紧围绕中央改革决策部署,结合当地实际,无论是 “先照后证”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还是“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模式改革,还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和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带动广东走向全方位深化改革。
激发基层活力,还需要发挥督察作用。基层创新不是花架子,也不是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基层创新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接地气,在于打通改革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为保障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广东着力发挥督察评估作用,通过疏通基层改革过程中的堵点,激发了基层改革创新的活力和动能。珠海将改革任务全部设立台账,以“绿、黄、红灯”推进改革工作完成;惠州、中山、江门等市直接将改革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市直部门、县区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以督察督导倒逼改革任务落地。真正实现了改革与不改革不一个样,改革好与改革不好不一个样的浓厚社会氛围,经济社会迸发了更多活力。
广东尊重基层创新、注重激发基层活力的全面深化改革探索,为广东全域式改革提供了可以复制的改革经验,不仅丰富了全省基层先行先试的探索实践,有力支撑了全省改革深入推进,也为全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南方网赵连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