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座温暖湿润、绿树掩映、活力四射的城市,如今正在演绎着全新的经济故事。近日,新华社记者一行,走进这座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城市,聆听政府官员谋改革、企业家们话创新;感受前海扑面的改革之风、南山“创新摇篮”的浓厚氛围;记录新常态下,发力供给侧改革,着力转型升级的最新举措……(5月10日新华社)
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十三五开局之年,深圳在改革开放排头兵的身上找到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成功经验。的确,在全球经济不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的不利内外环境下,深圳带给我们的,依然是生机勃勃的成长故事,从深圳最新的一季度成绩单,不难发现一个“新深圳”——GDP增长8.4%,创近三年同期新高;财政收入增长29.6%,创2009年以来同期最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8%,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63%……30多年前,深圳“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引领潮流;如今,深圳以有质量的发展率先实现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宏大叙事中的最新注解。
数据表明,深圳的确是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优等生。一者,它是调结构、转方式优等生,加速产业前沿高端化。深圳市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4G技术、新能源汽车、3D显示、无人机等领域创新能力突出。今年4月,“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最新排名,深圳跻身全球城市20强。二者,它是转型升级的优等生,赢得竞争发展主动。深圳持续多年稳定发展,年均增速10.3%。万元GDP能耗居全国大城市最低。全市商事主体超过210万户,更是全国千人拥有商事主体最多城市。如今,深圳经济“调速换挡”“优质低碳”,实现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今年一季度,全市GDP和财政收入增速均创近年同期新高。这就是今天的“深圳故事”
而深圳之所以引领新常态,关键还是做足创新文章。不妨跟随笔者浅陋的认知,解析一下它的“创新密码”,助力全国其他省份城市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首先,创新——城市基因。饮头啖汤已融入深圳的城市基因,“政府超前布局,抓住了产业转移的机会”就是见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先进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达76.1%……而“每一步都踩到点上”是结果。
其次,创新动力——开放,以全球资源为配置对象,如华为招揽世界英才推动研发;以世界先进城市和行业为对象,学习、超越;同时,开放有助于开阔视野,明确发展方向,激发创新灵感。
第三,创新者——企业。“深圳创新90%以上的科研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在企业。”广东省委副书记兼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说:“全市整体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部分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已由‘跟跑’转向‘并跑’‘领跑’。企业的创新更有针对性,更具市场转化率,也更符合市场要求。
第四,创新环境捍卫者——政府。普洒制度环境、政策支持等“阳光雨露”,注重对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为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做好政策制定、产业布局,推动市场的法治化、市场化,保护知识产权……
“东风浩荡满眼春,再谱华章正当时”。深圳这个改革开放排头兵,更是要继续传承改革基因,要继续秉承改革开放的闯劲,在“十三五”规划中,做好五大发展理念的第一位——创新。向深圳学习,一直把创新作为发展的主战略、核心战略,增创新优势,激发新动力,稳经济增长,调经济结构,转发展方式,传承“改革基因”,活用“创新密码”,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力量。(南方网滨州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