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因改革而生,缘创新而长,从一个籍籍无名的传统小渔村一跃而为声名远播的现代大都市,在过去35年多时间,书写了具有特区个性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彩史诗,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华夏传奇。有人统计,深圳曾有200多个国内“首次”、“率先”,创下并保持着多项全国“第一”、“之最”。
最近一组数据表明,这样的精彩还在迸发,这样的传奇仍在继续。2015年,深圳GDP增长8.9%,比全国高出2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30.2%,远远高于全国平均8.4%的增速。今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9.6%。当把这些数据展示的“新深圳速度”置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创新驱动的伟力。
而另一组数据,不由令人再一次感受创新的力量,感叹创新的魅力。在深圳,90%以上研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发明专利出自企业;在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05%,在世界范围内只有以色列和韩国超过4%;在深圳,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6.2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在深圳,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500家。
进一步探察深圳的“创新之魅”,源于深圳对创新的目标追求,已超越单纯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战略,而把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这是深圳面对全球化浪潮,立足自身创新基础、创新业绩的理性定位,更是对“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理念”的有力践行。为达此战略目标,深圳进行了全面设计和全力推动。
首先,保障创新制度化。早在2008年,深圳就以《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为统领,大规模推出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包括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1+6”文件体系等,从财税、人才、金融、土地、知识产权各环节给予大力支持。前不久,深圳又出台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人才优先发展的三大“若干措施”,将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选在了创新,更加优化和完善了覆盖推动创新全过程的政策链。
其次,服务创新便捷化。企业家不用苦恼怎么和政府打交道,更多精力投在了对接市场、研发产品上。这得益于深圳率先开展的商事登记制度等改革,提高了政府办事效能,降低了“时间税”,深圳已成为全国千人拥有商事主体最多的城市。在做好对企业的基础服务的同时,深圳还率先建立“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给企业、个人搭建、营造就地转化科技成果的适宜平台和市场环境,促进了科技、产业、管理、金融、文化、商业模式等方面的融合创新。
第三,助力创新国际化。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创新能力突出、引领带动能力强的领军企业进入世界科技创新前沿,实现从模仿跟随到超越引领。企业从代工制造走向创新创造,打开发达国家的市场,赢得市场定价权。华为等深圳企业不仅大大提升了国际市场份额,还在全球布局和设计研发培训中心。
从深圳的“前生今世”不难看出,创新已成为深圳保持持续发展、不断制胜未来的核心动能和文化基因。“移民”的城市特质是深圳创新文化内核形成的客观因素,而深圳在政府和市场二者关系上的各就其位、各尽其能,“有形之手”倾力服务“无形之手”,策略上、举措上的连续扎实作为,则对深圳培育创新文化,推动城市创新,更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
如果说,过往深圳之“特”,特在外部支持和政策给力,那么,当下和未来深圳之“特”,则愈来愈倚重内生发展和创新驱动。去年,深圳确立了未来五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目标任务。期待深圳,以更加强劲的创新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不辱“四个全面”排头兵的历史新使命,再谱改革发展新阶段的传奇篇章。(南方网茅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