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人民日报》第10版刊登报道《切断“贫困之链”——来自广东清远市的扶贫点调查》。这是人民日报对清远的三连赞,前两次是因为农综改,而这次是因为扶贫。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增进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打赢脱贫攻坚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中央对人民群众的重要承诺,也是摆在各地面前必须完成好的历史使命。
清远作为全国3个国家级扶贫开发试验区之一,是广东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即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起源地。在长期的扶贫开发工作中,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摸索积累了大量经验,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
回首历史,清远过去的扶贫工作经历了两个极为艰难的过程:一是政府大包大揽,即“输血式救济扶贫”;二是立足本地办企业的就地式扶贫,即“体内造血扶贫”。这两种方式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始终无法解决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
近年来,清远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立足本地实际,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整发展思路,以激发贫困地区发展活力、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动力为目标,以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和模式为抓手,在寻找“穷根”和优化环境的同时,一改过去“等靠要”的思想,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新机制,不仅推动了贫困户脱贫,也带动了清远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技术技能让人脱贫致富,改变命运。清远把增强贫困对象自我发展的能力作为主导,注重培育贫困人口的生存技能。一方面,借助清远已构建的立体培训体系加强贫困群众学历教育,对贫困人口从中专到大学实施免费职业学历教育。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困难群众的生产技能和致富本领。
治贫不仅在输血,更在造血。贫困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解决贫困问题最终还是要通过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这既是贫困地区发展的短板,也是扶贫开发的重点。清远通过建立完善农民合作社和实施农业“三品”(品种、品质、品牌)工程,依托各地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造血”项目,打造特色鲜明、市场稳定的主导产业。近两年,清远共培育主导产业271个,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85个,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培育出一大批“蔬菜村”、“水果村”、“蚕桑村”等专业村,形成了一批有本地特色、有市场前景、有稳定收入的主导产业,产业效应和效益逐步显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清远将过去“输血”式扶贫改为了“输血”+“造血”+“开发式”扶贫,将“扶生产”模式改为了“扶发展”模式,形成了一套具有清远特色的扶贫新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返贫”问题,确保了群众不仅能脱贫,而且还能致富。
清远的扶贫工作历程告诉我们,如何通过扶持增强贫困对象自我发展的能力,挖掘各地潜力,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走上致富之路,扶贫工作才算真正做到位了。显然,清远的扶贫模式给各地做出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和效仿价值的思路和方法。(南方网罗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