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年,上海,两名女士正在烫头过程中读杂志。图源:Andrew Holbrooke/Corbis/VCG/视觉中国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名著读不下去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如果没有学业之类的要求,如果一本书之于你已经到了“读不下去”的程度,那就千万别逼自己继续读了。
前天是世界读书日,这个节日的英文是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其实翻译成“世界阅读日”会更贴切。因为在中文里,“读书”很多时候指代的是学习,而且主要是应试学习。不管是“读书改变命运”还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讲的都是通过学习考纲内容、参加考试,来获得向上爬的资格。“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它的意思不是说书像财富和红颜知己那样让人快乐,而是说读书读好了,考上了一官半职,就能坐拥钞票和美女。
在这种语境下,读书只是一个路径,求到了功名才是乐,那自然就是“苦读”了。所以,囊萤映雪、凿壁偷光这些成语,强调的都是读书的艰苦。而“苦读”这个概念又被带进了现代意义上的阅读里,所以才会有“啃”名著这样的说法,说什么“大部头读起来都很苦,但坚持下去就赢了”。
但是,名著之所以能成为名著,就是因为曾经在某个特定的时代里风靡一时,那时候大家都是自发去看它,甚至书被禁了也要偷偷躲起来看。轮到你的时候,你却看不下去了,这说明它跟你的生活情境、知识结构或者价值观相差太大了。如果一开始就八字不合,那还谈什么贵在坚持。特别是小说,读它就跟看电影差不多,本来就是为了快乐。如果都一头雾水了,还硬着头皮继续下去,作者要是知道了肯定哭笑不得——看不下去就别看啊。
而且,如果抱着一个刻意的目的去看书,就很难打开自己。就像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一样,要是两个人是相亲认识的,还真不一定能看对眼。看书也是这样,它需要一个契机,就像司马相如的琴声一样,让卓文君在帘子后边听到了,这才会有之后的故事。高中教材上节选的小说,特别是那些老师说了不考的,我总是看得津津有味,有一种偷腥看闲书的感觉。但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一旦认真起来,把整本书买回来想看,却发现怎么也提不起兴趣了。
一本书是有很多附加价值的,包括看书时的心境、身边陪伴的人,它们都构成了这本书的一部分,让它成为你的世界里独一无二的珍品,就像小王子的玫瑰。大学的时候,我在计算机课上无所事事,在网上读到了一本小说,叫《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直到现在我都很喜欢这本书,而且每次看到主角在穿越时空之前,站在空无一人的图书馆里,我就会想起机房里的灰尘味,机房外边长长的、黑暗的地下走廊,还有一个宁静的夏天。如果当你回忆起一本书的时候,脑子里除了“读不下去”的内容,只剩下抓耳挠腮的烦躁心情,那真是暴殄天物。
读书,就是跟文字做游戏。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学生,读书最让我感到快乐的那段日子,反倒是小学到初中的那几年。我在暑假里游手好闲,只想找个有空调吹的地方,于是一整天一整天地泡在新华书店里。那时候还没人跟我说读书有多么了不得的意义,于是在书店里漫无目的游走的我,在不经意间看完了一套又一套的书,这里面有恐怖小说,有笑话集,也有名著,但我并不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贵贱之分。(王沛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