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容我说两句|“可以吃的知识”,让文化见于细微

2023-11-18 13:06 来源:南方网 王沛容

图源:张良仁教授的视频截图

容我说两句-第86期

  想不到学术和吃播这两张牌一起打,还能打出个王炸。

  豆腐在宋代叫“犁祁”,陆游在《山庖》里说它是“新舂罢亚滑如珠,旋压犁祁软胜酥”。方便面的前身伊府面,是书法家伊秉绶在母亲的寿宴上阴差阳错地发明的。马王堆汉墓的鼎里装着两千多年前的藕片汤,但开罐之后就瞬间变成一坛黑水,还好眼疾手快的摄影师拍下了唯一的照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吃饭前要先拍照。

  这些妙趣横生的小知识,都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的张良仁教授在短视频里提到的。芋泥香酥鸭、糖粥藕、牛肉锅贴……光看他的视频封面,都仿佛大吃了一场。正如张教授的简介“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那样,这些视频既有真材实料的吃播,又丝滑地穿插着文化典故。

  教授不愧是教授,吃个火锅都能吃出门道来;不像某些下了播就疯狂催吐的“大胃王”,那急不可耐的样子,宛如一毕业就把知识还给了老师的我们。话又说回来,如果每个老师都能像张教授一样让学术染上“烟火气”,那“大学课堂上学生集体睡觉”这样的话题,也就不会在舆论场上屡屡被人热议了。有些学者明明自己学富五车,却放不下“老学究”的架子。用的是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教材,讲的是十几年不变的PPT,考的是与实际毫不接轨的旧题——如果学科教育成了这样,那专业的没落就不足为奇了。据张教授所说,他之所以选择在镜头前“抛头露面”,也正是希望考古知识能热起来,让年轻人了解、喜爱进而有志于此。

  在这个人人都焦虑地谈论着“流量”的时代,自媒体的“破圈”之道或许并不在哗众取宠、夺人眼球。在初代网红已经把守好诸多流量关口的当下,如果还想入局,“知识+网感”几乎是最后的突破点。如果腹内没有一点墨水,那再怎么有网感也像在破布上绣花;但如果这墨水过于干涩无味,再精致的底布上也只是空空如也。什么是网感?网感的本质是语态的转换,是有来有往的平等交流,而不是自说自话还感叹曲高和寡。从讲述科学故事的新编京剧《三堂会审伽利略》,到把编程教材写成网文的《JavaScript百炼成仙》;从掀起“明史热”的《明朝那些事儿》,到今年获雨果奖的文物保护题材小说《时空画师》,哪怕是在大家的刻板印象里再冷门、再枯燥的专业,也同样有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模样。

  冷门专业该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也许并不一定要翻来覆去地痛陈传承不易,把从业者的未来圈定在“板凳一坐十年冷”的框架中。B站在2020年就上线了知识区,开通公众号的专家学者数量渐增,知乎更是让不少人赚到了知识付费的第一桶金。有些人把读书跟做博主对立起来,一面对学者进行“捧杀式”的神化,一面不分青红皂白地贬斥“网红”这个职业毫无营养。事实上,并不是选了学术就要一条路走到黑,知识博主一样可以在自媒体赛道上崭露头角,跨界引领良币驱逐劣币。罗翔、无穷小亮、毕导、果壳……他们的成功,正是绝佳的案例。

  即便专注于严肃的科研之路,也能凭借“有趣的灵魂”让旁人为之瞩目。前些年,江苏师范大学的石枫教授在登上《中国化学》期刊的封面时,把自己P成了补天的女娲。这一创意正是来自于理论的支撑——石枫设计了“构建烯烃-吲哚轴手性骨架”的策略,弥补了轴手性大家族骨架的空缺,所以她才用神话做了贴切的比喻。在科研这片看似高冷的天空里,她跟张良仁教授一样,都用一块妙趣横生的石头补上了略显空缺的一隅,让文化见于细微,让学术得以“破圈”。(王沛容)

编辑:曹晓静   责任编辑:江海燕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