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容我说两句 | 假名言与真名言

2022-07-14 22:07 来源:南方网 王沛容

2017年5月27日,济南,莫言亮相歌剧《檀香刑》发布会。图源:视觉中国

容我说两句-第45期

  前两天,莫言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了篇文章,表明一些流传甚广的“莫言语录”都不是他写的。他说:“这些作者都是才华横溢,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发自己的作品,用我的名字,岂不是便宜了我。”打假之余,老爷子还不忘配上表情包,实在可爱。看来,每一个名家的归宿都是伪作满天飞——看到姗姗来迟的莫言,鲁迅、张爱玲和仓央嘉措齐声说道:我们在此等候多时了。

  比起这个现象本身,更有意思的是舆论对它的评价。我翻看了很多评论,当中的大部分都言辞激烈,觉得这些伪作贻害无穷。这是典型的“第三人效应”:人们往往会高估大众媒介对他人的影响,以至于觉得几篇无足轻重的小文、几个零零碎碎的鸡汤句子,就会拉低公民的文学素养。

  就事论事地说,莫言打假的这几篇伪作,都属于一眼假的那种。对于能看出来的人,这不过是茶余饭后的又一个笑谈;对于看不出来的人,文学在他们的生活中多半无足轻重,他们就算不看这些,也会去看同一个档次的东西。

  而那些厉害的伪作,还真能做到真假难辨。说起来,这东西早就被古人玩得炉火纯青了,以至于文献学里干脆就有个分支叫辨伪学。连《黄帝内经》《列子》这种家喻户晓的著作,也都是后人“伪造”的。

  “伪书”,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如果碰瓷别人的名气来写书赚钱,那肯定得受法律的惩罚;但是那些分散作战的小短篇,根本就是野火烧不尽,我们倒也不必忧虑太多。每棵大树边上都会有渴望吸收养分的小苗,不过百年之后,那些小苗要么另立门户,自己也长成了大树;要么悄无声息地枯死了,反过来成为了大树的养分。这些伪作有着什么样的诞生背景,又为什么会被塞到莫言名下?对学者来说,这些问题都是颇有价值的。

  说到这儿,我倒真想探讨一下它们的时代特征。当今的伪作,多半是碎片化的金句。这种传播形式,恐怕跟中小学里的一种教育方式脱不了干系——写议论文的时候,老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多用几个名人名言,来给自己的文章增光添彩。按理说,多了解一些名言有助于拓宽知识面;但问题就在于,这种要求一旦走了极端,就会演变成对名言的迷信。

  回想起那段憋不出作文的时光,我还记忆犹新:明明自己就能把道理讲清楚,却非要挖空心思去请出一个名人,用他的嘴巴把我的话给说出来。当我们事先想好了某个意思,反过来找一位名人为之背书的时候,名言就变成了一个断章取义的工具。这时,一看到能缝合到自己文章里的名言,人就容易降低对文字质量的判断力。从各种犄角旮旯搜罗来的假名言,此刻就很难不乘虚而入了。

  更滑稽的是,有时候就算用了真名言,它们实际上也是平平无奇,还不如自己的表述。原因很简单:名人并不是圣贤,他们也并非时时刻刻都字斟句酌。说白了,有的话只是因为被名人说出了口,才得以成为名言;有的话更是有其独特的语境,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能消化得了的。

  这不免让我又想鞭尸一下那篇叫做《生活在树上》的高考满分作文——即便从头到尾引用的都是真名言,卡尔维诺、海德格尔、麦金太尔、尼采、韦伯……这些大师要是能被这作文召唤出来,恐怕只会面面相觑,然后异口同声地怒骂一句:你搁这儿报菜名呢?(王沛容)

编辑:曹晓静   责任编辑:由之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