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计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
岁末年初,统计数据不断给人惊喜:经历了去年年初的“暂停”和“停摆”,广东经济逐季改善,主要经济指标相继转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
回望刚刚过去的2020年,既惊心动魄又波澜壮阔,既艰苦卓绝又成绩卓然。
这一年,挑战前所未有。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世界经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一些国家遏制打压全面升级,中国经济遇到了世纪罕见的三重严重冲击。广东处在“两个前沿”的风口浪尖,受到的冲击更为猛烈。超越极限的“压力测试”突如其来,2020年注定在广东改革发展史上镌刻下深深的印记。
这一年,关怀催人奋进。在重要关头、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视察,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亲自为广东新发展阶段改革发展定位导航,赋予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使命任务,为广东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注入强劲动力。
这一年,成绩举世瞩目。历经艰难险阻,付出巨大努力,广东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实事:“双统筹”取得重大成果,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双区”建设牵引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广东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时间这艘大船,记录下每段航程。广东经受住了泰山压顶的考验,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抗冲击能力,谱写了“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的壮丽凯歌。
(二)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2020年不过一瞬,却已留下“极不平凡”的厚重。无论是失去的还是得到的,都会深深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并通过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补齐短板,凝结成“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智慧和信心,转化为“斗罢艰险又出发”的豪情和动力。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2020年,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严峻挑战和重大困难并存,我们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五个根本”规律性认识,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的高超智慧,充分彰显了党中央从容应对前进道路上风险挑战的娴熟能力,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
这是2020年留给我们的最大启迪,在广东大地得到了实践的充分证明。
(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船重千钧,掌舵一人。
大疫当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党中央统筹全局、果断决策,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响了一场气壮山河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回想疫情暴发之初,广东确诊病例数仅次于湖北,形势一度十分危急。但有总书记、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我们就有了主心骨、定盘星。闻令而动,坚决听从总书记、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率先启动一级响应,织牢织密疫情防线,严防省内疫情反弹,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广东在最短时间、以最快速度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
受疫情影响,去年经济下行压力骤增,经济大省更是首当其冲。广东步步紧跟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在风雨来袭时无所畏惧、科学应对,及时出台“双统筹30条”“复工复产20条”等政策措施,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有力有效把“两难”变成“两全”,在战风斗雨中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击楫风浪,砥柱中流。从抗击疫情的大战大考回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战胜的一系列风险挑战,就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领导力是最关键的条件,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毫不动摇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广东一切工作,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在新时代把我们的事业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
(四)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这就是我们的国家,首先抓住人的生命是第一宝贵的!”2020年9月1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在《开学第一课》上的真挚话语,感动了无数观众。
每到危难时刻,决策者都会面临多难抉择:先保生命,还是先顾经济?先保人民利益,还是先顾其他利益?“人民生命重于泰山!只要是为了人民的生命负责,那么什么代价、什么后果都要担当”……紧要关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亮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人民群众的鲜明态度,让我们在重大抉择面前始终有立场、有准绳。
战疫情,广东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集中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从新生婴儿到耄耋老人,从留粤外地人到在粤留学生,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真正做到了“不惜一切代价”。
谋发展,广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兜牢民生底线,建立“小切口大变化”民生实事办理制度,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正是因为始终把人民放在价值序列的第一位,我们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在“非常”之时,顶住“非常”压力,赢得“非常”成绩。经历各种抉择之后,我们看得更加清楚,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而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大疫面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学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就一定能够作出正确决策,确定最优路径,并依靠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
(五)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而衡量制度是否成功、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国的制度优势再次得到充分彰显。正如评论所言,疫情没有成为中国的“切尔诺贝利时刻”,反而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光时刻”。
面对疫情这场大战大考,总书记、党中央一声令下,广东全省动员、全民参与,迅速从欢庆春节转入战时状态,紧急动员放假企业复工生产防疫物资,组建医疗队驰援湖北、武汉,协同调动各地各部门各领域各方面力量,聚集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
面对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总书记、党中央一诺千钧、一呼百应,广东上下同欲、携手战贫,全省21个地市、1.8万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6.5万名驻村干部义无反顾参与其中,如期实现省内相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以及东西部扶贫协作圆满收官。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纵观“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我们看得越来越清楚,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抗疫斗争有力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这一制度所具有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对全国资源的调动能力,是其他制度无法比拟的”。
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就一定能够使广大群众紧密团结起来,发挥出攻坚克难、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能量。
(六)应对非凡困难必须有非凡之策,应对非常冲击必须有非常之举。
不少专家认为,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系列问题,兼具了1918年大流感、1929-1933年大萧条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部分特征,应对难度前所未有,经验无从可循。
面对这一重大关口,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目光如炬,辩证分析“危”与“机”,科学研判“时”与“势”,全面把握“变”与“不变”,深刻分析评估危局困境的根源、形式、态势和可预见的后果,及时捕捉和发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果断制定有效应对冲击的大政方针与有力举措,以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引领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充分展现了总书记见叶知秋的敏锐、宽广独到的视野、未雨绸缪的远见。
疫情凶猛、经济下行,广东学好用好总书记教给我们的世界观、方法论,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战略设计和战术运用有效结合,坚持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并用,坚持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协同发力,坚持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设计并重,不仅成功稳住了经济基本盘,也成功稳住了大局、稳住了人心。
霸凌升级、贸易遇挫,广东沉着应对,变压力为动力,实施“粤贸全球”计划,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业务,不断扩大朋友圈,东盟上升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真正实现了“东边不亮西边亮”,并着力在扩大内需、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上下功夫、求突破,激发了消费潜力,增强了发展后劲。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前进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抗击疫情到稳定经济,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让我们更真切、更深刻地感受到,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变逻辑。
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坚定自觉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和教给的方法谋划和推动工作,牢牢把握大局大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创造性,就一定能够在抗击大风险中创造出大机遇,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七)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立身之本,是在国际竞争中纵横捭阖的制胜之道。
放眼全球,环顾国内,面对各种不确定性的挑战和困难,要想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和支持,切实把科技创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在抗击疫情的进程中,广东高度重视科技的重大作用,确定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得到病毒毒株,迅速研制出核酸检测试剂,紧急启动60个药物筛选、研发和临床研究项目,组织“肺炎1号”等中药应用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开展4条技术路线疫苗研发,用科学点亮了战胜疫情的希望之光。
不被别人卡脖子,关键就靠科技自立自强。中兴事件、华为事件一再警醒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发展才有最坚实的依靠和最安全的屏障。这些年,广东笃定心志抓自主创新,持续推进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广东“强芯行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就是为了尽快补齐受制于人的短板,努力塑造操之在我的优势。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如今,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未彻底改观,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依靠科技自立自强。
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坚决落实好总书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始终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下大力气推动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把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大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八)“五个根本”是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我们在复杂形势下谋划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行动指南。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
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在应对风险挑战中不断书写奇迹,就在于善于从实践中提炼理论,进而指导新的实践。在应对世纪罕见的三重严重冲击中,我们深化了“五个根本”规律性认识,也给了我们泰山压顶不畏惧、乱云飞渡仍从容的信心和底气。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牢牢把握“五个根本”规律性认识,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才能攻克一道道难关、闯过一个个险滩,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前途浩荡,无远弗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攻坚克难、善战能胜,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奋力推动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