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红
南方名记
丁建庭工作室出品
近年来,听音乐会成为不少人文化休闲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外国乐团进入中国演出市场。一些外国乐团特别是来自欧美的知名乐团,因其悠久的发展历史、相对较高的演出水平受到越来越多中国听众的青睐。不过,媒体调查也发现,部分乐团宣传名不副实,存在二、三线乐团甚至业余乐团通过种种包装,“打造”成一流名团形象,乃至制造虚假信息的情况。
对于不少人来说,坐在演奏厅聆听欧美国家乐团的演出,已经成为一种生活质量和审美水准的象征。每逢大型节日如元旦、春节,中国的音乐会市场就格外红火,许多外国乐团也纷纷前来中国捞金。观察节日市场,人们有时不免诧异:怎么到处都是“爱乐乐团”“施特劳斯”,而听完后又会发现,这些名字相同或相近的“知名乐团”,演出水平差异非常大。原因无外乎来的是“李鬼”。这些外国“水团”正是抓住了中国听众追求高档次、高声望演出的心理,与演出承办中介一起,用假冒名团、混淆名称、夸大宣传等多种手段进行虚假包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用“爱乐”“施特劳斯”“皇家”“王室”等字眼蒙骗部分中国观众。
奥地利“交响维也纳管弦乐团”打着“维也纳交响乐团”旗号,德国“莱比锡室内乐团”在中国改称为“德国莱比锡国家爱乐乐团”,“西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到中国“翻译”为“德国柏林广播交响乐团”;还有欧美一些大学、音乐学院学生假期组成的临时“著名”乐队……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提升的中国市场,已经成了许多原本生存艰难的外国乐团的主要增收点。部分不入流乐团在中国的“注水”行径屡屡得逞,自然有监管环节的漏洞。外国注册成立乐团门槛低,加之中外部分中介公司偷换概念、虚假包装,很容易误导消费者。文化监管部门如果没有仔细甄别,很难辨别真假。而且,音乐不具有实体商品的属性,即便演出过程中发现演奏质量问题,观众也只能吃哑巴亏,追责的困难助长了部分乐团和中介公司的侥幸心理。
常言道,有需求就有市场。外国乐团的纷纷进入、部分“水团”的不断涌现,一方面说明国人有比较旺盛的音乐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部分中国听众盲目崇拜欧美音乐,对一些“知名乐团”盲目跟风。实事求是地说,确实存在不少观众,因为缺乏专业知识,根本分辨不出演出水平的高低,他们听音乐会更多是附庸风雅、多些谈资而已。这种盲目崇拜的风气值得警惕,因为在其他领域同样存在。比如,一些企业总喜欢找“洋专家”来打广告,甚至有一些政府部门也喜欢找一些“外国友人”来站台助威。这也常常会给人一种感觉:仿佛只有得到这些“洋人”的认可和证明,才能证明你的国际化水平。这样的“需求”不可避免引来许多“假洋专家”“假外国高官”来中国“走穴”赚钱,其中不乏“周瑜打黄盖”式默契表演。
这种现象对中国本土乐团的发展也是一种警示。本土乐团为什么不能更大程度满足观众的需求?为什么少有与西方古典音乐媲美的优秀作品?为什么会让那么多外国乐团“乘虚而入”?从一定意义上说,民族音乐会的缺位也是外国“水团”流行不绝的重要原因。
每年那么多“爱乐乐团”来华演出,这本身就不太正常。不仅需要观众辨明真伪,更需要中国的音乐工作者反躬自省、知耻后勇,创作更多有传播力、感染力、影响力的中国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