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南方观察:中国式现代化何以被冠以“中国”

2023-08-09 10:18 来源:南方日报 丁建庭

  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跋山涉水、栉风沐雨,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从横平竖直的汉字中、从孔孟老庄的思想中、从经史子集的典范中……我们不断领悟到,中华民族是有独特品格的民族,中华文明是自成体系的文明。

  因为不同,所以无从复制,所以独树一帜。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道路,注定了中国的问题产生于中国的土壤,只能由中国人解决,只有中国人能解决。在追求现代化的艰苦卓绝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之所以被冠以“中国”二字,在于其植根于中华大地,为中华文明所滋养,与中国实际相符合,最终为中国人民所选择。

  (一)

  文明立世,文化兴邦。

  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大地锦绣河山,滋养了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

  五千年弦歌不辍,连续性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和独特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为政以德、正己修身、革故鼎新、任人唯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等历史智慧,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坚定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始终滋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赋予当代中国独特的发展优势,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无比坚实的支撑、无比丰厚的滋养。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纵观古今,不难发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连贯一致;“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的理念,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相融相通;“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追求,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价值支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智慧,化作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不懈追求;传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胸怀,中华民族致力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

  (二)

  现代化等于西方化?

  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不过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看齐的过程、东方向西方过渡的过程。在此理论下,发展中国家欲求实现现代化,不仅硬件要西方化,软件也要西方化;不仅要全盘引进欧美发展模式和现代科技,也要全盘复制欧美社会制度和价值观。

  然而,一些仿效欧美现代化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比如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运动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至今仍深陷拉美陷阱之中,非洲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更是困难重重。广大发展中国家追寻现代化的曲折探索说明,欧美的现代化之路,绝非人类通往现代化的唯一方案;实现现代化,必须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

  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由于历史文化传统不同,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不同,人民群众的需要和要求不同,他们实现现代化的具体道路当然可以不同,而且必须不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

  中国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国家样本。其一,中国是一个超大型国家,超大国土空间、超长历史纵深、超大人口规模、超大经济体量、超大国内市场;其二,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的思想旗帜是马克思主义,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其三,中国是一个文渊文脉流淌不息的文明古国,千年文脉赓续不止,多元民族和谐一体,多元宗教和平共处,语言风俗别具风采……正是这些特色,注定了中国只能在中华大地上立足中国实际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步拓展和推进,都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的实践探索,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它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

  (三)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但它不是抛开中华文明的另起炉灶,而是在中华文明从蒙尘到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逐步开创、推进和拓展的;不是排斥西方文明的故步自封,而是积极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克服了西方现代化的弊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穿越历史的烟云,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回望近代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点燃精神的火种、重焕文明的辉光,使历史中国的深厚底蕴与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相融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沉的文化自信、勇毅的文化担当,激活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把中华文化发展推向新阶段,并在实践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每一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不是飞来峰,而是中华文明的长河行进到了现代化的渡口。“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江海燕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