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就“两节”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振作工业经济运行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面对三重压力,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因为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支撑经济稳定运行的有利因素不断增多。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同时国内阶段性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清晰地反映了这三重压力。看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由年初的两位数增长回落到个位数,投资同比增速也由年初的两位数增长回落至个位数增长。看供给,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部分能源和金属供给偏紧,汽车等部分行业缺芯问题影响明显,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涨幅从1月份的上涨0.3%扩大至10月份的13.5%,汽车产量也出现连续同比下降。看预期,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自4月以来连续回落,9月和10月跌至收缩区间,其中小型企业制造业PMI连续7个月处于收缩区间。看增长,一、二、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5%、5.5%和4.9%,三季度经济增速回落比较明显,经济存在下行压力。
尽管面临多重压力,但随着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扎实推进,保供稳价和助企纾困力度加大,我国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今年前11月,我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工业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动力足的特点进一步彰显;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207万人,超过全年预期目标;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低于3%左右的全年预期目标;外汇储备余额连续7个月保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2%,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2%,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3.7%;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支撑有力。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宏观政策调节有力实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有望较好实现。
展望明年的经济发展,战胜困难挑战、保持经济稳定运行仍有较好的支撑。从消费来看,中国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目前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正处于消费规模扩大、结构升级的快速发展时期,消费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从投资来看,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本存量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也蕴含着巨大的投资空间,加之产业升级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工业化、信息化融合也需要加大投资。从创新来看,5G产业加速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围绕关键元器件、核心零部件等短板领域的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创新驱动态势向好。除了这些,还有许多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比如说目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陆续开工,“两新一重”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稳步实施,放管服改革和优化市场环境成效不断显现,经济内循环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等。
广东是全国经济大省,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和实验区,对经济形势特别是三重压力的感知更早、体会也更深。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部署要求,切实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南方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