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读了什么书?在第26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各地举办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提醒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每天都成为读书日。
书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读书,是承继文化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阐述对读书的深刻见解,“许多人的智慧和成功的经验都在书里,无须经其同意便可拿来为我所用,何乐而不为呢?”“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总书记的读书观,高屋建瓴、精彩深刻,为我们提供了鲜明的行动指南。从2014年至今,“全民阅读”已连续8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十四五”规划纲要里,“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目标再次让人们感受到我国推进全民阅读的坚定决心。我们要虚心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始终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在读书学习中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实现自我超越、解决实际问题。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个人品行修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生就像一条长长的河,有时汹涌澎湃,有时风平浪静,有时跌宕起伏,有时顺流而下,一时一段并非人生的全部真相,通过徜徉在书籍的世界,人们会更加清楚自己的坐标,懂得对抗不确定性,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读书也是领导干部胜任各项工作的必然要求,人生是有限的,但只要让自己浸入片页之间,就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游万仞。《尚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之道,《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大道情怀,四史特别是党史中的真理之光……这些古今中外的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不正是我们保持思想活力、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的精神来源吗?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指出,全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4.94亿,比2019年增长5.56%,人均纸质书阅读量6.2本,比2019年减少2.6本……连年提升的数字阅读率,折射出国人的精神需求正在增长。但与此同时,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不断下降,与欧美国家等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提醒我们仍要通过阅读唤醒书籍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我国成年人网上活动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较小,指向了阅读质量偏低的问题。互联网时代,信息唾手可得,搜索无往不利,看似获取知识的门槛变低了,但依靠“3分钟看完×××”或“花钱买答案”等知识付费,并不能帮我们嚼烂书本,人们仍需要“攻书”的专注和恒心。
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与读书息息相关,那么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社会的阅读水平。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率先制定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连续举办“南国书香节”等活动,各类图书馆、阅读平台等也遍地开花,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接下来要不断优化基层阅读资源配置,让人民群众“有地方”看书,有“好书”可看;我们也要不断提升读书积极性,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无论在什么岗位、什么职务、什么年龄、什么时间,都要坚持读书、善于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当世界读书日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相遇,无疑也是一次温情的提醒:要开创新的历史伟业,就必须大力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以全民阅读凝聚人心、汇聚伟力。让我们捧起一本好书,从读一本好书、读好一本书开始,赓续我们崇尚文化、尊重学识的传统,让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以更加强健的精神体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淀更多、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南方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