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孩,是越来越会玩梗了。报告是“报giao”,无奈是“栓Q”,练习时长是两年半。一看到背带裤,孩子有“梗”在喉,老师如鲠在喉。
最近,南京有一位小学老师特意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班会课,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烂梗”。
她引用了冯骥才的一句话:“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这个比喻真是太妙了——在呈病毒式传播的烂梗面前,许多孩子就像白纸一样被风刮得到处乱跑。遇上“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他们会说“完了,芭比Q了”;遇上“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他们会说“绝绝子”。再这样下去,孩子们“说人话”的能力就要被烂梗给扫地出门了。
不过,“该不该玩梗”这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了。有人说,生活里的挑战已经太多了,何必在这些小事上斤斤计较?这话也对,如果已经成年了,那么是否选择把网络用语挂在嘴边,也是一种个人自由。其实,自古以来梗文化一直存在,从以前的用典到现如今的玩梗,其中以小见大又幽默调侃的精髓是一样的。要是没有了梗文化,我们就少了许多像“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这样精炼又有趣的表达。语言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在口口相传中更新迭代的。现在的一些梗,甚至还保留着成语或者歇后语的形式。“人艰不拆”,像不像成语?“王八走读——憋(鳖)不住笑(校)了”,像不像歇后语?这些梗,何尝不是当代的语言创新呢?
未成年人玩梗,问题还就出在“未成年”这个身份上。年龄小的孩子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很容易照单全收。成年人大多明白“适度玩梗”,懵懂的孩子却常常把刚学到的新词不分场合地挂在嘴边,就像一只跟主人学了粗话的鹦鹉,一张嘴就是“你个老六”。那些有点文化意蕴的梗,他们听不懂,也少有能用上的语境;但那些最简单粗暴、不知所云的烂梗,却是谁都能说上一嘴的。它们也因此在校园里攻城略地,在孩子们本该给语言系统打好基础的时候跳出来作妖。
但是,反对孩子说烂梗,并不代表要把他们跟网络文化彻底隔绝开来。回到开头那个比喻——孩子们生来是白纸的模样,没有谁天生就能语惊四座、舌灿莲花。而教育,就是一步一步地带领他们给这张白纸上色、塑型,最后注入灵魂,让它变成一只轻盈而自由的蝴蝶。
出镜:实习生 汤明美
文本/拍摄/剪辑:王沛容 实习生 汤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