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节,人们辞旧迎新,走街串巷,互相送上祝福。其间更有一系列传统文化活动增添节日气氛,比如贴春联、上香、撞钟祈福、祭祖和守岁等。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贴春联和拜年是人们春节期间参与度最高的两项传统文化活动。62.1%的受访者近些年对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更有兴趣了,青年群体的兴趣度明显高于中老年群体。(2月14日《西安晚报》)
春联贴起来,灯笼挂起来,厨房的香味飘出来。年年春节,今又春节,不管是每家每户,还是大街小巷,都被喜庆的氛围所笼罩,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满足而幸福的微笑。年,真的来了。如果时间往前推个三五年,虽然春节仍旧还是那个春节,但是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却不乏“吐槽”的声音。“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不过很多人都注意到了,最近几年,“吐槽”的声音明显减少了,对过年的“满意度”则显著上升。
而相关机构发起的一项网络调查,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比如调查显示,62.1%的受访者对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更有兴趣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青年群体的兴趣度明显高于中老年群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附着于传统文化上的“年味”为什么能够在年轻人当中实现逆袭?这背后的原因,显然很值得考究一番,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首先来说,前些年之所以有很多年轻人吐槽“年味淡了”“过年没意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网络的兴起、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其他一些新兴的娱乐方式的出现,让很多年轻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传统文化和传统年俗。结果这些“低头族”们偶尔抬起头来看看周围,确实不太像以前过年那么热闹,那么富有年味,于是就开始吐槽。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的年轻人重新对传统文化活动感兴趣,多少都有一种物极必反、触底反弹的意思。
其次来说,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在弘扬传统文化,推出春节文化活动方面的力度越来越大。这些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参与性,其对老百姓所产生的吸引力自然也就越来越大,像一块磁石一般,把越来越多的人吸引到它的周围,并且成为它的参与者、传播者、弘扬者。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尤其是对于春节这一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众多的传统风俗、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延续的重要载体。当我们积极参与到这些传统文化活动当中,必然会受到它的熏陶,并且在共同的行动、仪式当中找到民族的自豪感、认同感,增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年轻人群体对春节传统文化兴趣的回归,既十分可喜,又值得珍惜,从政府到社会,从集体到个人,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拿出更加丰富多彩,质量更加上乘的传统文化活动,以继续增加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增加年味的厚度。(南方网苑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