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在北京揭晓。广东省委宣传部获得组织工作奖,广东有4部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奖,分别是舞剧《沙湾往事》、歌曲《向往》《爱国之恋》、广播剧《罗湖桥》。(9月28日南方网)

大型原创舞剧《沙湾往事》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作为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最高荣誉,“五个一工程”奖是衡量一个地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尺。在本届评选中,广东共有4部作品获奖,占省区市总和的7.4%,获奖作品数量在全国省区市名列前茅,这充分说明了广东的文艺作品创作水平和实力,是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有力展现。作为中国经济的领头羊,广东在文艺创作上也驰骋在前,形成了物质与精神“两架马车”并驾齐驱的良好态势。
坚持正确的思想和导向是广东文艺发展的航标。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多次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对于文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广东迅速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赋予了文艺作品时代生命力。本次获奖的作品就深深立足人民、扎根精神,从生动的视角展现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时代之音,客观呈现了党领导人民奋勇向前迎向美好生活的绚烂篇章,积极传播了催人向上的正能量,从而得到群众和评委的认可。

大型原创舞剧《沙湾往事》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丰富的素材是广东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的宝库。岭南文化虽属地域文化,但传承优秀、底蕴丰厚,尤其是近代以来,广东得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多种思潮交织碰撞形成了一抹别样的风采。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作为试验田,在探索中不断前进,铭刻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改革精神。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艺术,广东都有极其丰富的素材可供创作。此次获奖的作品都是围绕广东特有元素进行创作,包括罗湖口岸变迁为素材的广播剧《罗湖桥》、以广东人追求音乐理想为素材的舞蹈《沙湾往事》,都充满了浓郁的广东色彩,既是对广东发展成就的精彩展现,也以小见大地反映出民族复兴的伟大进步,凸显艺术性。
良好环境是广东文艺创作的有力保障。文艺创作需要良好的环境作为支撑,广东省强化政策导向,优化文艺发展环境,为孕育出精彩纷呈的文艺精品起到了强基固本、培育土壤的作用。广东先后出台繁荣发展文艺的实施意见,支持广东电影发展、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促进广东音乐产业振兴、推动广东美术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全省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召开推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推动电影、电视剧、纪录片、音乐、美术繁荣发展等一系列专题会议。省财政每年安排4200万元扶持精品创作生产、3000万元扶持电影创作生产、1600万元扶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5500万元补助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企业和文艺人才的创作激情得到充分激发、创作才华得到有效释放,搅活了南粤一池创作的春水,迸发出旺盛的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优秀的文艺作品发挥着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书写历史的重要作用,广东肩负“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重要使命,更要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不断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胡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