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春天的故事|“深圳速度”是如何炼成的?

2023-10-23 20:12 来源:南方网 黄楠

  近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穿梭45·身边故事会”活动第二场在深圳举行。该活动以“深圳速度”为主题,邀请中建钢构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陆建新、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一任副总经理禹国刚、深圳湾实验室党委书记胡晓军以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亲历者的身份,分享有关“深圳速度”的故事,让大家感受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热土的独特魅力与广东日新月异的时代巨变。

  陆建新:“深圳速度”是建筑技术的不断突破

  1982年,陆建新刚18岁。当时,他接到公司通知,前往深圳参加国贸大厦的工程测量工作。

中建钢构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陆建新

中建钢构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陆建新

  刚出深圳罗湖火车站,看着周边低矮的楼房、简陋的工地、泥泞的道路,陆建新心想,这跟其他地方好像没什么两样。但在国贸大厦建设工地旁边的一栋楼上,他看到一幅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这句话冲击了陆建新,不仅抚平了初到深圳的失落,也让他在此后的工程建设中更有干劲。

  建设国贸大厦的时候,为加快进度,陆建新及团队决定采用滑模施工技术。那时国内还没有先例,前三次试验都失败了。“但我们没有放弃,顶住压力通宵达旦研究,终于找出原因,在第四次一举成功!”举世闻名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就这样诞生了。

  此后,陆建新还参与了深圳第二座超高层钢结构大楼地王大厦的建设。地王大厦384米高的主楼钢结构,施工仅用379天就完成,最快时施工速度达到两天半一个结构层,再一次刷新了“深圳速度”。

  陆建新认为,支撑这个成果的,是国家不断突破的建筑技术。在国贸大厦建设期间做测量时,他把反光镜改成了拇指大小的小棱镜,可以装到口袋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建设地王大厦时,则采用了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速度上快了3到4倍。  

  如今,那个边陲小镇早已是国际化大都市。如果人生能够重来,陆建新说仍会毫不犹豫地踏上南下深圳的火车,为创造下一个“深圳速度”贡献力量。

  禹国刚:“深圳速度”是敢为人先的先行先试

  回顾42年前来到深圳,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一任副总经理禹国刚认为自己做了“无比正确的选择”。

  当时,怀着对改革开放热土的期待,他变卖了家里最值钱的一台收音机和一台黑白电视机,毅然选择南下。之后,禹国刚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选派到日本学习证券和证券交易的留学生。

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一任副总经理 禹国刚

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一任副总经理 禹国刚

  1988年,深圳决定在资本市场的试验探索中先行一步,成立“深圳资本市场领导小组”。禹国刚受命担任领导小组下属专家小组组长,具体负责筹建深圳证券交易所。

  筹办之初,一切从零开始。禹国刚向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借了一套家属宿舍,借了床铺、被褥、桌椅,又从武汉大学借调了几个研究生,从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贷款20万元,专家小组就这样搭建了起来。

  在这种艰苦条件下,专家小组翻阅了大量境外法律法规,光是翻译证券交易各项业务的规则资料,就达到200多万字,形成的中文法规规章也有30多万字。

  1990年12月1日上午9点整,深交所开业敲钟的绳子拽动。伴随着清脆的钟声,新中国第一家按照国际惯例规范化集中交易的证券交易所在深圳诞生,揭开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辉煌篇章。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快33年,但这一天的情形,在我脑海里还是无比清晰。”禹国刚动情地说。实际上,直到1991年4月16日,深交所才拿到下发批文,深交所的先行先试,可以说是“先生小孩,后拿准生证”。 

  禹国刚认为,这恰恰回应了本期主题,“深圳速度”不仅是一个时代快速发展的符号,更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精神的象征。正是在改革开放精神的激励下,我国资本市场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发展,而他个人,也迎来了人生中一次次重要机遇,写下了“深圳速度”的生动注脚。

  胡晓军:“深圳速度”是开放创新的自由探索

  2020年,深圳湾实验室刚成立不久,提出要面向生命健康前沿领域,探索实践科研新模式。这与胡晓军的想法不谋而合。

深圳湾实验室党委书记胡晓军

深圳湾实验室党委书记 胡晓军

  成立短短四年时间,深圳湾实验室已在多个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作为深圳湾实验室党委书记,胡晓军认为,深圳湾实验室跑出创新加速度,背后有3条秘诀。

  “第1条秘诀是,我们建立起了国际化的人才引进和评价机制。”胡晓军介绍,深圳湾实验室跳出了浓重的行政管理色彩所带来的限制,能够灵活引进人才,同时还具备职称自主评审权,让青年科学家们在专心学术研究的同时得到应有的认可和保障。

  第2条秘诀是培育自由开放的科研创新土壤。胡晓军介绍,深圳湾实验室鼓励“自由探索+协同攻关”,让许多原本不同领域、不同项目的学者碰撞出火花。比如,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特征和发病机制研究的“大湾区老年脑健康计划”,就是跨学科、多角度进行协同攻关的典型范例。

  第3条秘诀是建立完善的“科研无忧”人才保障机制。胡晓军说,实验室聚焦在薪酬、落户、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领域,不断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打造一个系统化专业化的支撑保障机制,让科学家可以心无旁骛专注科研。

  “回过头看,实验室在这四年时间里的超常规发展,正是我们一批批科研人员在新时代跑出的‘深圳速度’。”胡晓军说,敢为人先的精神,让深圳湾实验室在科技增量上不断加速攀升。未来,实验室将继续加速前进,力争成为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高地。

编辑:倪仕轩   责任编辑:李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