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由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诞生。到今天,深圳已经走过了四十一年的漫漫征途。走过不惑,更加青春。经过41年的实践探索,深圳经济特区更加从容,更加自信,更加坚定。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深圳的城市基因。
科技作为深圳的标签,在41年间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应运而生,既有华为、平安、腾讯等跻身世界500强的标杆企业,又有比亚迪、大疆、中集等国际行业巨头;国家实验室等创新载体数量呈裂变式增长,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国家基因库、鹏城实验室等陆续建成。
站在新的起点上,一幅“中国硅谷”的美好图景正在逐渐绘就,一条“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正在不断完善。
以法治引领改革,以改革促进法治。
深圳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全面实施,对标国际一流水平,以高质量立法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2018-2021年连续发布四版营商环境改革政策,逐步实现“撘框架”“夯基础”“补短板”“促提升”。
通过大力推动关键领域改革、不断健全现代产权保护制度体,深圳正在树立新时代法治城市建设新标杆。
科技赋能,智慧管理。
深圳以现代化理念和绣花功夫建设管理城市,正在瞄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幅提升城市治理的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让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能,努力成为超大型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典范。
目前,深圳建成5G基站4.7万个,在全国率先实现了5G独立组网全市域覆盖;打破“数据孤岛”,强化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打造“i深圳”“深i您”等智慧服务平台;深入谋划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深度应用。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深圳持续加大民生方面投入,“十三五”期间九大类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68%,朝着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目标迈进。
重视学位建设,破解学位紧张难题。“十三五”期间,全市新改扩建198所中小学,新增学位数量同比增加一倍以上。五年来,深圳累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预计达3500亿元,位居全省第一。
全面进入地铁网络化运营时代。“十三五”期间,共开通12条地铁新线(段),运营里程增至411公里,加快构建“十横十三纵”路网体系,有序开展公交线网重构,率先建成公交都市。
积极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深圳大力建设医疗卫生服务高地,全市现有医疗卫生机构5298家、床位6.29万张、执业医师4.26万名,创新性规划建设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推进居民健康管理服务网格化奠定坚实基础。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先行示范再谱新篇。在新的起点上,深圳眼中有新希望,肩上有新担子,脚下有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