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两年来,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今年1-5月,深圳空气质量在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5,万元GDP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1/8和1/5,绿色竞争力在全国289个城市中排名第一……“深圳蓝”,成为了深圳的一张新名片。
深圳的蓝天。图源:董国欣/视觉中国
完善体系,引领推动环境质量提升。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赋予深圳“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要实现这一目标,建立一套全面切实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势在必行,这也是深圳有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近年来,深圳先后出台20多部生态环保类法规、40多部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构建起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强化国土空间管控,编制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持续推进“四带八片”生态空间格局建设;持续完善绿色发展激励制度,深入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创新环境污染治理模式,改革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创建“无废城市”;创建实施生态文明考核制度,被誉为“生态文明建设第一考”。
创新实践,先行先试推动“双碳”建设。2021年3月,深圳正式发布全国首个GEP核算制度体系,大鹏区首次实践了GEP与GDP双考核制度。今年6月,《深圳市居民低碳用电碳普惠方法学(试行)》出炉;7月,《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开始施行。不仅如此,作为国家第一批低碳试点城市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深圳结合自身优势,运用数字经济助力传统企业和行业进行低碳转型,实现低碳行为数据的高效采集、汇聚和量化,在城市轨道建设中启动绿色节能科研项目,建设近零碳与可持续发展示范社区,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智慧碳运营能力……从制度到实践,深圳在“双碳”赛道中走在了前列。
树立长期目标,全民参与建设生态文明。深圳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止在一朝一夕。《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规划纲要(2020-2035年)》提出,到2025年,深圳生态环境质量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35年,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生态环境标杆城市,“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只有深化文化生态建设,让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进一步。
深圳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成功有目共睹,为其他城市协同开展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坚持实事求是、敢于争先、全民参与,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必将更加值得期待。(纪一帆)